
河南经济报记者 董菲 通讯员 郭冰融
“这不仅是荣誉,更是医者使命的延续。”2月21日,在郑州经开区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科,余智江医生接过“爱心奉献之星”的荣誉证书时,目光中闪烁着医者的坚毅。这个看似平常的下午,因一场跨越6年的生命接力而显得格外温暖。
时光回溯到2019年,正在医学院求学的余智江在献血时,毅然将血样录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当时只觉得这是医学生该做的。”回忆当初的选择,这位90后医生语气平静。正是这个看似寻常的决定,在2024年3月开启了第一次生命奇迹——他的造血干细胞成功移植给一位血液病患者。
然而命运给予的考验并未停止。2025年2月,当河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知患者需要同源淋巴细胞进行辅助治疗时,刚结束24小时值班的余智江毫不迟疑:“这次捐献就像术后复查,患者需要,我义不容辞。”在医学领域,二次捐献的概率不足千分之三,但这位年轻医生选择再次走进采集室。
“接到通知时,我既激动又意外。”余智江擦拭着CT操作台,“作为放射科医生,我每天见证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能两次为他人延续生命,是医者最大的荣幸。”从初入资料库的医学生到独当一面的放射医师,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医者仁心。
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周健用生动的比喻诠释这份大爱:“如果说首次捐献是播撒生命种子,二次捐献就是为幼苗追加营养。余医生的善举,让生命之树得以茁壮成长。”在医学观察室,监测仪规律的声音见证着这场特殊的“生命施肥”。
当中心领导带着慰问金来到放射科时,余智江正在为患者调整检查体位。“这份荣誉属于全体医务工作者。”面对赞誉,他谦逊依旧。
从校园到临床,从捐献者到守护者,余智江用双倍奉献诠释着医者誓言。余智江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