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王苗苗
春寒料峭。2月24日上午8时许,满载专家的中巴车队沿着禹州市范坡镇姚召寺村的田间道路,向田间深处驶去。车子一停,顺着隆隆的机声,只见收割机经过的田垄中,一颗颗颜色鲜红的丹参被采挖出来,正在收获的种植户脸上绽开了质朴的笑容,现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是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中药材专项优质抗病品种利用与生物防治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现场测产观摩会现场。会议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和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主办,开幕式由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王丽英主持。来自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业的200余名代表实地考察了郑丹1号丹参新品种及配套生物防治技术的集成应用成效。
开幕式上,禹州市副市长董向阳在致辞时介绍了禹州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禹州市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等全产业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继续支持禹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助力“华夏药都”名片更加响亮。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专家、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豫北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秦艳红对丹参种植项目作了汇报。针对丹参生产中缺乏优良品种、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等问题,项目团队研发集成了郑丹1号抗病优质丹参新品种及配套生物防治关键技术,在河南省中药材主产区进行应用示范,新技术在姚召寺村示范基地应用后,丹参增产率达到18%-58%,亩增效益2500-3500元。目前“郑丹1号丹参+生物菌剂”应用技术已经推广到安徽、山东、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6个省的近20个地区,近3年累计辐射面积达2万亩以上,推动了丹参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推广处副处长陈琼表示,该项目通过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动了河南中药材的优质安全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调科研团队要围绕产业需求制订方案,协同多方力量打造优势品牌,主动参与区域产业规划,为农业强省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开幕式结束后,测产专家组迅速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测产工作中。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仔细查看郑丹1号新品种的生长情况,认真记录各项数据。同时,参会人员在基地内观摩,现场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优质抗病品种利用与生物防治关键技术的应用细节以及带来的显著成效。经过专家们的测算,示范基地种植的郑丹1号平均亩产达到1687.5公斤,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5.53%,比对照品种增产显著。专家组认为,采用的优质抗病品种郑丹1号及配套的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程度高,先进实用,绿色高效,增产明显,对丹参根腐病防控效果显著,可以在河南省乃至我国其他丹参主产区推广应用。
“今年种植郑丹1号丹参面积400亩,这个品种的品质好、产量高、耐病害,加上采用了省农科院植保所指导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综合长势优良,亩产1600公斤以上,每公斤3.6元,售价每公斤比普通品种高5毛左右。”在郑丹1号丹参测产现场,禹州市范坡镇姚召寺村种植大户杨红彬说。
此次现场测产观摩会的成功举办,科学验证了郑丹1号新品种及配套生物防治技术的优越性,为该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当地种植大户和合作社代表通过亲身体验新技术带来的显著效益,进一步增强了对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激发了他们投身中药材种植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