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刁敬先 陈姣
在商丘市睢阳区,“共富工坊”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的有力引擎。多个乡镇、街道积极响应,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美好画卷。
近日,睢阳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联合睢阳区新媒体协会深入冯桥镇、路河镇、新城街道等地,共同领略“共富工坊”的风采。
缝纫机声里的幸福密码
走进睢阳区冯桥镇崔庄村共富工坊生产车间,缝纫机的嗒嗒声交织成一曲忙碌的乐章。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着裁剪、拼接、缝制等一系列工序,一件件精美的户外服装不断产出。“上班这几年,感觉挺好的。既不用出远门打工,也不耽误接送孩子上学,还不耽误看老人。工资计件发,多劳多得。像我这样的,年龄大了,手比较慢,有时候工资也能拿到六七千元。”村民张阿姨满脸笑意地说。
睢阳区服装产业底蕴深厚,早在20世纪80年代,冯桥镇便以雨衣雨具加工闻名。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冯桥镇逐步摸索出自有的“冯桥经验”。
依托户外服装产业,以吉航服饰和通达雨具为引领,推动户外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建成全国最大户外服装基地,41家企业年产能超千万件,占据全国60%市场份额,完成了从"缝补作坊"到"全国标杆"的蝶变之路。
通过创新“中心企业+个体协作点”工坊模式,解决周边劳动力就业问题,已建成60家“共富工坊”,惠及4000多名群众,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下一步,该镇将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依托驻外招商团“穿针引线”,吸引高端面料、设计研发等上下游企业落户,形成“前端联动设计资源,后端深耕本土制造”的协同模式。同时该镇正在筹建共富工坊(户外服装)产业园二期项目,该项目占地130亩,建设面积14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5亿元,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区”,引入自动化设备与绿色生产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期建成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全镇户外服装年产值将从30亿元提升至50亿元。
家有梧桐树 自有凤凰来
不仅是冯桥镇,路河镇也通过深耕传统刺绣工艺,将非遗技艺宋绣融入现代服饰设计的创新优势,打造出自己在服装行业的独特名片。同时,路河镇坚决贯彻落实区委乡村振兴“1+3”重点工作、“2+4”产业布局,积极引导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着力实现人才与家乡的双向奔赴,吸引着不少青年才俊回巢发展。
90后青年张优优,毕业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一次偶然的回乡经历,他了解到家乡路河镇对于在外人才的重视和回乡创业的帮扶政策,感受到家乡的温情,让他更加想要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2019年,张优优成立商丘市郝妈妈服装有限公司,带动蒋庄村周边120余人就业,每人月均收入达4500元左右,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销售部门积极吸纳高学历人才,避免了人才外流。
目前,郝妈妈服装有限公司新的厂房即将投入使用,未来两年生产销售总额将翻倍,届时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村民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新业态为共富注入新活力
新城街道的杭州春客科技睢阳基地内,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这个拥有480余名员工的“数字工坊”,将客服外包、直播运营等新兴业态引入县域,开辟了共富新赛道。
“我们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体面就业,更培养数字技能人才。”基地负责人说。
作为睢阳区“产城融合”的标杆,春客科技与220多家垂类头部企业深度合作,业务广泛覆盖互联网平台、手机数码、家电家居等多个领域。既为互联网巨头提供支撑,又让县域青年实现“白领梦”。这种“数字赋能+就业提质”的模式,正重塑睢阳产业格局。作为新兴服务业的代表,春客科技通过在睢阳区设立客服基地,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为共富工坊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共富工坊的发展新路径。
久久为功绘就共富长卷
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近年来,睢阳区紧扣“2+4”产业布局和城乡“1+3”重点工作,把共富工坊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组建义乌等4个驻地招商专班,打造藤编、童装、户外服饰、饰品加工、绿色食品五大共富工坊产业集群,发展共富工坊1269家、分散加工点5175户,覆盖322个行政村(社区),带动就业6.68万余人,人均年收入3.55万元。形成了就业增加、消费提振、集体经济壮大、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局面。
正如缝纫机的针脚密密匝匝织就华服,睢阳区正以共富工坊为针,以产业振兴为线,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绣出共同富裕的锦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