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王腾飞 黄魏纳
2月25日,走进宝丰县闹店镇刘集村的香椿种植大棚,鲜嫩的香椿芽长势喜人,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打包,准备供应市场。
“我们的香椿芽主要卖往郑州万邦、北京新发地、山东寿光等蔬菜批发市场和附近的大型商超。”大棚负责人王瑞旺说,他种植的红油香椿虽不到2米,但每棵可釆收鲜芽100克,每亩6万棵总产量可达12000斤,在春节前后基本上都以40元一斤的价格进行批发销售,供不应求。
今年47岁的王瑞旺是鲁山县团城乡人,2001年来到宝丰县从事苗木种植、园林绿化等业务,并成立了河南省瑞旺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近几年绿化苗木行业趋于供大于求,企业发展面临转型难题,在赴山东、安徽等省份学习时,王瑞旺发现大棚香椿不仅产量高,而且能够实现反季节供应,价格也相对传统露天种植较高。2024年10月,他邀请山东、郑州中牟等地的技术专家前来实地指导,租用了刘集村的3个大棚,按照每亩6万棵的密度,开始种植。
据王瑞旺介绍,将香椿苗由低到高阶梯式植入大棚后,只要把将温度控制在10℃—25℃之间,并定时浇水,就可以在春节前后按茬采摘鲜嫩的香椿芽。等到露天的香椿芽大量上市后,这些细杆香椿树就停止采收,被粉碎回田当作肥料。
香椿种植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在移栽、采摘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有时候一个大棚每天就需要20多个人。“我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几十块钱,离家近不耽误接送学生。”刘集村村民张天胜说。
为了让更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王瑞旺在鲁山县辛集乡沙河北岸建立了220余亩的香椿苗木繁育基地,在实现自主育苗、降低成本的基础上,2025年他计划新建20多个大棚。同时,由于大棚香椿利用时间不足6个月,他还打算在其余时间段种植蔬菜。
“我们与河南城建学院武振江博士团队合作,详细记录了生产过程,下一步准备制定行业生产标准,做好专利申请等工作。”王瑞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