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2月26日至27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李丙奇、和爱玲带领专家团队一行六人,深入“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商丘市柘城县,围绕“种养循环模式推广”与“春季科学追肥”两大核心议题,在牛城乡东赵楼、张桥乡周庄及安平镇赵油的试验田实施具体方案,并为当地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旨在推动春耕生产的质量与效率双重提升。
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为核心理念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正在全国多地蓬勃兴起。该模式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深度融合,成功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华丽转身”,从“资源浪费”转变为“绿色财富”,不仅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
从“资源浪费”到“绿色财富”。在柘城县,种养循环的实践尤为引人注目。乐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优之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八家养殖场的畜粪便,经过科学发酵处理后,化身为宝贵的有机肥,被广泛应用于小麦生产基地;而农田中产生的秸秆,则经过加工成为青贮饲料,反哺养殖场的牛羊。这一循环机制不仅使得化肥成本节省了20%,小麦产量提升了10%,更实现了综合收益的显著增长。
“科技+机制”双轮驱动。政策的强力支持为种养循环模式的推广注入了强大动力。各地纷纷出台补贴政策,鼓励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沼气工程+农田消纳”技术,并建立种养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加速了循环农业的落地生根。在柘城县,种植户与养殖户之间的废弃物供需信息得以有效对接,专业企业的引入确保了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县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管理站站长王立强表示,这一转变使得养殖场曾经的排污难题得以解决,粪便如今成为抢手的资源,未来全县化肥使用量预计将减少超万吨。
农民增收,乡村更美。种养循环模式的推广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双赢。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还田,既减少了污染,又改良了土壤结构。实施绿色循环模式后,每亩麦田的化肥用量减少了2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近20%,综合效益提高了15%以上,有力带动了农户的增产增收。此外,种养循环的普及还重塑了乡村生态景观,使得乡村更加美丽宜人。
亟需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李丙奇告诉记者,尽管种养循环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中小农户参与度低、技术推广难度大、初期投入成本高等挑战。因此,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让更多小农户融入绿色产业链,成为推动种养循环模式普及的关键。种养循环正逐步从试点探索走向规模化发展,一幅现代生态农业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