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商丘 > 正文
李长启 : 70有余银发翁 学习雷锋不放松
时间:2025-03-04 09:50:15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罗合力 通讯员 张超

  在柘城县,有一位年逾古稀的银发老翁,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为群众磨刀、修剪子。他那粗糙的双手,传递着温暖与关爱;他那慈祥的笑容,如春日暖阳,照亮了人们的心田。3月4日,在柘城县张桥镇李小楼村,年逾古稀、头发花白的李长启老人听说记者要采访他,连连摆手说:“我干的都是平凡的小事,不值一提,可别写可别写。”没有办法,记者只好放下采访本,和老人慢慢聊天。李长启的老伴张新兰说:“他一辈子就这样不爱显摆,做事不吭不哈,不爱说话,做的比说的多。”    这位叫李长启的老人今年76岁,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却未曾磨灭他心中的热情与善良。他总是穿着最朴素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和蔼可亲的笑容。虽已七十有余,但他学习雷锋的脚步从未停止。

mmexport1741050193525.jpg

  1970年,初中还没有毕业的李长启回到李小楼村担任赤脚医生,同时还参加村里的农业生产劳动,他不怕吃苦,肯钻研,有思想,村里发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被推荐担任村团支部书记,一年后,他光荣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李长启在部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积极参加大比武、大革新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嘉奖,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在部队服役期间部队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那时他们唱得最多的歌曲就是《学习雷锋好榜样》。李长启说:“学雷锋就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为人民服好务,10多年的学习实践,雷锋精神印在脑子里,忘不了啦!”在部队,李长启接触到机床、器材、材料这些东西,聪明好学的他学会了磨刀、修剪子、铁艺、电焊等。1986年,李长启服从命令退伍回到家乡,被分配到县供销社工作,后来又转几个单位,但是在每一个单位,他都工作十分出色。

mmexport1741050168227.jpg

  回到家乡后,附近村庄里的乡亲们知道他会磨刀、修剪子就都跑到家里来找他,他从不推辞,哪怕正在吃饭,他也会马上放下饭碗,先给人家磨刀。退休后,孩子们都大了,农活不忙时他就会到城里或邻近村庄去给村民磨刀,修剪子,挣几个零钱花。其实他出去磨刀、剪子,价格比别人低的多,别人没活干,他的活干不完。他说:“生命在于运动,老来忙,寿命长。”

  2024年9月份,柘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活动负责人找到他,希望他能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下乡入村义务为群众磨刀、修剪子等,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而且一直干到农历腊月过了小年才结束。每次下乡他的“摊位”都非常繁忙,非常受村民欢迎,常常排起长队,都过了吃饭点还收不了“摊”。常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了做志愿服务能得到啥好处?他就会笑笑说:“我是一个退伍老兵,又是一个老党员,家里还种着2亩地,退休金一个月3000多块,孩子们都大了,我不愁吃不愁喝,知恩得报恩,咱也得学雷锋,为老百姓办点好事、做点善事,心里安稳,睡觉香甜。”

  “李长启老人像雷锋一样在平凡中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让我们明白,学习雷锋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那份持之以恒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心中有爱,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成为他人的温暖和希望。”柘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活动负责人王秀玲说。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