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郝秀芳
记者近日获悉,河南新乡的农业资深从业者邵明仕在新疆、内蒙古等地成功改良盐碱地,让昔日的“死地”焕发新生,实现了盐碱地上的丰产丰收。这一壮举不仅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引发了行业内专家和政府的重点关注。
据了解,盐碱地因土壤盐分过高,导致作物难以生长,甚至被称为“死地”。多年来,尽管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但至今仍未能找到根治盐碱地的办法。然而,邵明仕凭借自己对农业的深厚兴趣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成功打破了这一困境。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农户陈杰曾是盐碱地的受害者。他的土地盐碱严重,连续种了三年甜菜却连苗都没出。然而2024年3月,邵明仕带领团队找到他,让他尝试甜菜实验。仅仅一个月后,按照邵明仕提供的方法种植的甜菜出苗率达到了70%。7月甜菜获得丰收,陈杰终于看到了希望。
同样受益的还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的王喜兰。他有120亩盐碱地荒废了九年,大部分连草都不长。然而2024年邵明仕团队在他的荒废盐碱地上实验种植贝贝南瓜。短短几个月内,南瓜从播种到丰收,王喜兰的实验田成了当地的重点项目。
那么,邵明仕究竟是如何在盐碱地上创造奇迹的呢?据悉,他从中医治疗中获得了灵感,提出了“带癌生存”的理念,即不追求根治盐碱地,而是寻求在盐碱地上实现丰产丰收。他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以盐碱地能种、能丰收、能高产为目标的种植方式,采取微生物组合调整酸碱度、调整作物耐盐性双管齐下,土壤治理、作物耐盐同步进行。
经过在新疆、内蒙古、山西运城、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的广泛实验,邵明仕最终找到了适合的种植方式。他在新疆的盐碱地实验田实现了亩产棉花520公斤的高产,在内蒙古的贝贝南瓜实现了亩产2000公斤的目标。
邵明仕团队的实验成绩不仅让当地农户受益匪浅,也引发了行业内专家和政府的重点关注。中国科学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先后两次到他的实验田查看,并给予高度赞扬。
如今,邵明仕在内蒙古、新疆的万亩盐碱地上的贝贝南瓜、棉花等作物即将投入耕作。如果顺利开展,盐碱地将告别“死地”的窘境,迎来新的生机。
邵明仕的成功不仅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广大农户带来了福音。他的事迹将激励更多人投身到农业科技创新中,为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