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工作室 > 金融 > 正文
中信银行:金融赋能新征程 共筑时代新辉煌
时间:2025-03-12 09:33:55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杨磊 通讯员 常双双

  中信银行作为国有金融体系重要成员,勇立时代潮头,从田间地头的希望乡村到科技园区的创新赋能,从清洁能源的蓬勃起势到绿色生态的协同共进……中信银行的足迹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大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服务实体经济:精准赋能,助力产业升级

  中信银行全面对接国家产业升级主战场,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中小企业,到亟待转型的传统制造业,中信银行通过创新金融工具与升级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千行百业,从“一企一策”到“由点及链”,正在火热开展的“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生动诠释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和谐生态。

  在科技创新最前沿,一家专注于AI芯片研发的企业曾因资金短缺陷入困境。中信银行通过“科创贷”产品及时提供专项贷款,并联动产业链资源协助技术落地,最终推动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填补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在制造转型第一线,某机器人企业依托“专精特新贷”,定制融资方案建成智能化生产线,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成为行业标杆。上海一家环保设备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将技术专利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营收跨越式增长。

  金融创新为各类新兴企业注入强大动力,而传统产业“智转数改”的进程同样需要金融支撑。在安徽界首市,一家深耕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的传统环保企业,因产业高投入、长回报周期的特点,面临资金难题。企业所需,就是金融所向。中信银行“眼到”“身到”,为其量身定制纯信用贷款方案,以低息贷款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笔贷款不仅利率低,放款速度快,还让我们的智能工厂得以快速运转,为产学研协作提供了保障。”该企业董事长表示。

  “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解客户之所需。”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坚到生产线的效率跃升,从知识产权的价值激活到传统动能的涅槃重生,中信银行将信贷资源与产业链痛点深度绑定,让技术突破找到产业化路径,让沉睡资产转化为发展动能,努力打通金融兴业惠企“最后一公里”。

  助力乡村振兴:金融活水,浇灌原乡沃壤

  近年来,中信银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

  在东北黑土地上,与北大荒农垦集团携手,推出线上信贷服务——“粮农贷”。农户只需通过“农服APP”即可完成贷款申请,操作简单易懂,资金迅速到账。“犁头追赶着墒情,汗水与晨露争早”,短短不到4个月时间,授信批复金额就已超7亿元,累计放款3.98亿元,帮助农户解决春耕备耕、扩大生产等资金难题。

  为了让金融服务更高效、更精准覆盖乡村地区,中信银行着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在组织架构上,构建“1+12+20”总分支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形成从上到下、层层联动工作格局,提升业务推动合力。在融资产品创新上,丰富 “1+5+N”综合服务方案,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林权抵押贷”等10余项特色产品,满足不同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在特色资源集中的县域,开展“一县一品”区域创新行动,根据各地特色产业,推出“棉农贷”“茶山贷”等特色产品,助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此外,紧跟绿色发展潮流,创新推广ESG表现挂钩贷款、“绿色电力证书”挂钩贷款等绿色产品,一幕幕“农”情“信”意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播洒金融“及时雨”,浇灌乡村“产业花”。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的独特优势,中信银行构建涵盖“融资、融智、融产、融建、融销”五大维度综合服务体系,系统性破解乡村振兴中关键难题。在资金端,通过股、债、贷、投等多元化工具,为涉农主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截至2024年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和增量均位居同业前列,成为唯一一家连续3年获评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优秀档”股份制银行。

  推动绿色发展:金融助力,共建美好家园

  中信银行注重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战略目标之中,通过顶层设计、产品创新、协同联动与科技赋能,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金融服务生态。

  2024年,绿色信贷余额突破5791亿元,增速达26.17%。创新打造的“中信碳账户”注册用户超2050万户,累计减少碳排放17万吨,成为国内个人碳普惠领域标杆,并荣获“2023年度银行业ESG年度绿色金融典范案例”奖。这些亮眼数据是中信银行以“四绿”为主线——优选绿色行业、精选绿色客户、丰富绿色产品、开展绿色服务——系统性推进绿色金融实践的生动缩影。

  从战略规划到产品落地,中信银行以创新为笔,绘就绿色金融全景图。早在2023年,便发布《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24-2026年)》,明确将绿色发展纳入“五个领先”战略,构建“1+N+N”产品谱系,覆盖信贷、债券、租赁等多元领域。针对新能源产业,推出“i车卡”,覆盖全国超50万座充电桩,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光伏领域,依托核心企业数据模型,推出“Y光伏贷”,为产业链上下游8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纯信用融资,激活产业集群效应。更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银行联合中证指数公司发布的“生物多样性优选信用债指数”,作为国内首条聚焦生物多样性的债券指数,不仅填补市场空白,更将绿色金融的边界从“减碳”拓展至生态保护。

  在绿色金融品牌建设方面,成功发行2024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发行规模200亿元人民币,品种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1.81%。募集资金严格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批准,精准投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在绿色转型的时代浪潮中,中信银行通过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积极助力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的方向稳健迈进。

  践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彰显国企担当

  中信银行以“有温度的银行”为品牌理念,将践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的价值观、经营观、业绩观之中。从深耕细作教育行业担起企业责任,到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彰显社会大爱,再到坚守服务特殊群体传递爱心温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国有金融企业的担当与情怀。

  2024年,在“责任100|2024年第八届CSR中国教育榜”评选中,中信银行凭借在乡村教育领域的长期深耕与卓越贡献,荣获“TOP100最佳责任企业品牌”奖,“中信银行·新长城高中生自强班”教育助学项目获评“年度最受公众认可项目”。自2013年起,中信银行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携手,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中信银行·新长城高中生自强班”,致力于帮助欠发达农村地区家庭困难的高中生实现求学梦想。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持续12年,累计捐赠2110万元,在19个省的29所高中设立77个自强班,助力3850名高中生踏上逐梦之路。

  除了资金支持,中信银行还始终用心用情关注着“自强班”学生们的全面成长。鼓励分行与学校合作,开展走访、慰问、主题班会及支教等活动,捐赠学习用品与生活必需品,让学生们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同时,定期组织夏令营、冬令营和“送课下乡”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成绩、树立信心、拓宽视野。

  中信银行始终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在“金融教育宣传月”期间,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提升公众金融素养。在重庆,奉节县鹤峰乡青杠村村民委员会大厅里,驻村第一书记开设金融知识小课堂,为村民答疑解惑。在浙江,联合电影放映公司开展“70场露天电影进农村”活动,将防范非法集资宣传与露天电影相结合,惠及数万名村民。在陕西,走进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荷塘社区,通过乡村大喇叭、刷墙宣传、金融知识赶大集等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金融消费观念。在广西,联合南宁市兴宁区警方在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反诈路演、互动问答等方式,向游客普及金融知识,发放宣传折页超1万份,现场参与群众超1.2万人。

  此外,作为社会发展的同行者与受益者,中信银行始终将企业使命深植于社会沃土。在志愿服务方面,全国员工活跃在各类公益项目中,年均公益时长超10万小时。从社区的“银发课堂”“清凉驿站”,到环保领域的“西湖护鸟队”“雪山下的约定”徒步活动,处处都有中信银行员工的身影,以实际行动诠释公益精神,为社会贡献了满满的正能量。同时,他们还不断探索“金融+公益”创新模式,推出“慈善信托”服务和“信用卡积分兑公益”平台,让公益与金融深度融合,发挥更大社会价值。

  中信银行还积极投身于关爱特殊群体的行动中。以适老化服务为例,中信银行某分行从老年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各营业网点全面配备无障碍通道、多度数老花镜、夏日凉扇、常用药品、爱心座椅和爱心窗口等服务设施,配备率达100%。在老年客户人流密集的网点,还特别配备了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等设备,全方位满足老年客户的需求。此外,联合社区向老年人普及金融知识,助力他们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慈善和捐赠,更是一种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参与。凭借“有温度”的金融创新与服务质量,中信银行荣获人民网“人民匠心品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中信银行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有力的行动跑出发展 “加速度”、贡献更多“中信力量”。

编辑:晏语悦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