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杜美丽 通讯员 葛晓光 杨海霞
3月12日14时50分,焦作市自然资源管理保障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天眼+自然资源”监测网络平台监控发现,摄像头范围内有钩机和运输车辆正在取土。经初步核实,该地块地类为设施农用地,该中心立即将情况反馈到事发地辖区自然资源局。16时28分,从监控视频里看到,在执法人员的现场监督下将已装在运输车上的土进行回填,从发现到制止违法行为不到2个小时。目前,辖区正在进行核实处置。这只是该中心通过“天眼+自然资源”监测网络平台,强化耕地“智保”的缩影。
该中心自筹资金100余万元续建的焦作市自然资源监测网络平台于2024年10月底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平台依托河南省“天眼+自然资源”应用系统,“边运行、边调试、边开发”,叠加了焦作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三调”调查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建设用地审批信息、土地供应信息,河南省废弃矿山治理、探矿权、采矿权、村庄建设用地边界范围、临时用地和农业设施用地备案等数据;根据焦作市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需求,融合了自主开发的焦作市农村耕地保护“一码通”系统、无人机动态巡查监管系统、实景三维数据等管理系统。
自焦作市自然资源监测网络平台投入运行以来,共发现疑似违法线索400余条。经过该中心内业初核,对47条有效线索及时推送至相关县(市)区局核实、整改。共印发《焦作市自然资源监测网络平台工作简报》6期,上报市局主要领导、市纪委驻局纪检组和分管领导,发送至县(市)局、区分局,对违法线索持续监测并督促整改。
“‘天眼+自然资源’监测网络平台的建设,是为了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构建‘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位一体保护监管方式,破解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行为多发易发,监测手段单一和违法行为问题发现相对滞后的困局,完善‘人防+技防’监管手段,织密‘空、天、地’多维监管网格,实现‘空中管、天上看、地下查’全覆盖、全时空动态监测目标,为全市自然资源领域内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提供‘高、精、准’技术服务和业务保障。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监管网络平台的作用,接下来探索将地质灾害、持证矿山动态监测等监控系统集成至平台,为地质灾害的日常监测和汛期应急调度,以及持证矿山是否按照批准方案、是否有越层越界等行为进行技术监管。”该中心负责人郭豪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