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郑浩
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阳监管分局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构建金融消保新机制、建设“大消保”工作格局为重点,建立“四级垂管”消保工作机制,切实强化行为监管,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加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和溯源治理,健全“转、受、办”处理机制,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妥善解决,统筹开展金融教育宣传活动,持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质和防范风险能力,奋力推动辖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有效识别非法金融中介活动,切实提高防范金融风险能力,树立理性依法维权观念,安阳监管分局发布打击不法金融中介风险提示,进一步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不断增强消费者对金融行业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案例1:
堵截“征信修复”诈骗 守护客户财产安全
【案例简介】
一天,王先生神色匆匆来到支行,要求提高银行卡的转账额度。经工作人员询问,王先生称接到了自称某金融中介公司客服的电话。对方告知王先生其征信出现问题,并向他发送了显示各种平台贷款及逾期信息的征信页面,还称征信问题可能影响他的日常生活,甚至需承担法律责任,但可以协助“修复征信”。王先生担心征信问题会对日后贷款、子女求学等产生不良影响,便急忙到银行提高转账额度,打算将银行卡里的7万多元余额转至对方指定账户。
工作人员意识到王先生可能遭遇诈骗,立即告知他不能进行转账,并耐心介绍当前电信诈骗的特点和常见案例。然而,由于“客服”能提供具体征信页面,王先生仍对其深信不疑。为避免客户上当受骗,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报警请求公安机关协助。在等待民警期间,工作人员指导王先生自行查询个人征信,结果并未发现名下有任何贷款及逾期情况。民警到达后了解事情经过,得知王先生曾与“客服”共享手机屏幕,便建议他立即更改银行卡密码,工作人员当场在厅堂机具上为王先生完成了密码重置。
【案例警示】
生活中类似于王先生的案例并非特例,客户担心征信问题会对日后贷款、子女求学等产生不良影响,期望以不法手段协助“修复征信”,因此造成钱财损失和信用安全隐患。
目前所有规范征信业、征信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制度中,均未提及“征信修复、洗白”概念。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凡是进行征信信息“逾期铲单”“洗白修复”的都是骗局。
任何机构和个人均无权修改真实、准确的征信信息。“征信修复”骗局不仅无法解决个人征信问题,还会给信息主体带来钱财损失和信用安全隐患,甚至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成功堵截诈骗案件,彰显了银行在防范金融诈骗、保护客户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银行工作人员凭借专业的反诈警觉和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及时发现并阻止了诈骗行为,避免了客户的财产损失。
金融消费者要提高对金融诈骗的防范意识,深入了解征信相关知识。若对个人征信有疑问,应通过正规渠道,如向银行、征信机构咨询或提出异议申请,切勿轻信所谓“征信修复”的虚假承诺,以免遭受财产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案例2:
警惕“代理退保”陷阱 守护自身合法权益
【案例简介】
张先生是一名个体工商户,因资金周转不佳,遂想将名下一笔尚未到期的健康险保单进行退保,咨询过银行和保险公司后,张先生得知该份保单退保现金价值较低,且张先生业务繁忙,便将退保事宜搁置。
一个月后,张先生无意间听朋友提到某线上平台有标注着“全额退保”的宣传,遂在朋友的“指导”下在该线上平台填写了自己的退保信息。第二天,就有所谓的“工作人员”联系张先生,并承诺张先生可以“全额退保”,但需收取20%的“差价手续费”后再协助张先生退保。由于张先生确实资金周转遇到了问题,且认为自己目前身体健康,就直接向“工作人员”支付了退保的“手续费”,并办理了退保。随后,张先生按照“工作人员”指导投诉银行和保险公司,要求退还保险差价,但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调查核实后确认张先生的诉求不符合全额退保要求,于是驳回了张先生的诉求。
张先生联系“工作人员”要求其退回“差价手续费”,发现该“工作人员”已将自己拉黑,且自己填写退保信息时预留的手机号频繁接到各种骚扰电话。半年后,张先生身体健康出了问题,但已不能再享受保单的相关理赔权益了,张先生后悔不已。
【案例警示】
提前退保会让被保险人面临系列损失,提前终止正常的保险合同,会使保险消费者丧失原有的保险保障;未到期的保单现金价值远低于投保金额,也会让消费者面临潜在的保险损失;且如果未来想要再次投保,由于年龄、健康等因素的变化,消费者将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但非法“代理退保”机构往往从短期收益、“全额退保”虚假承诺等方面引诱消费者退保,消费者不仅要面临“中介费”的损失,还面临失去保险保障的损失。
通过不明链接、不明网站填写信息极易泄露个人隐私。非法“代理退保”机构往往不止于“收取部分中介费”,还会多次贩卖收集的退保人身份证、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敏感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这些个人信息对消费者实施诈骗、威胁、恐吓等犯罪行为,严重扰乱个人正常生活、危害个人信息安全。
保险作为家庭和个人保障的防护盾,虽然不能避免风险发生,但在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时,可以为家庭和个人降低损失。面对退保事宜,金融消费者应当三思而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警惕不法“代理退保”中介机构“全额退保”的诱导话术,选择正规渠道表达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