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贾晗
每至一年春草绿,又是植树好时节。连日来,河南省淮滨县各部门街镇踊跃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在各个植树场地,众多干部群众激情满怀、劲头十足,众人挥起铁锹铲土、精心培土围堰、提水悉心浇灌,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植树节当日,全县共栽植苗木8万余株,面积近1000亩,为初春的淮滨增添了一缕新绿。
近年来,淮滨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造林绿化之路。通过“多元筹资、立体增绿、科学造林、长效管护”的“四轮驱动”模式,全力构建四位一体生态体系,累计造林20万亩,打造出“田成方、林如网、渠相贯、路互连”的优美生态格局,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多元筹资,汇聚绿色发展“活水”
资金是造林工程的血脉。淮滨县创新建立起“财政+社会+集体+企业”的多元投入机制,突破资金困境。一方面,统筹调配各类项目资金,累计整合8200万元,为生态防护林、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项目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成功撬动800万元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发展。
在谷堆乡王围村,“共栽共管、比例分成”的创新模式激发了群众参与造林的热情。村民们以投资投工投劳的形式参与农田林网、沿河片林建设,林木采伐后,户均增收9000元,村集体创收288万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政府平台公司通过流转3200亩林地,实施低产林改造和人工更新,不仅使林农每年每亩林地直接增收600元,还拓展了自身融资渠道,增强了国有资产运营能力。
立体增绿,拓展生态发展空间
淮滨县在土地利用上做足文章,通过立体化的增绿方式,拓展造林空间。在266公里的国省干道上,实施景观改造、路肩培土、补植补栽等措施,新植各类高大乔木,打造出一条条林荫景观廊道,绿化率达到100%。在水系方面,实施“美丽河湖”工程,新建和完善护堤林、护岸林,水系绿化率达90%以上。
在农田,以现有防护林网骨架为基础,创新“不占地”造林模式,沿沟河路渠栽植落羽杉等大乔木,改造、提升农田防护林网生态系统,守护44万亩高标准农田;村庄“四旁”因地制宜发展果木经济林1500亩,城区则新增绿廊绿地150亩,新建口袋公园6个,打造“落羽杉风情园”30余处,一幅“林在田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美景就此铺展。
科学造林,优化树种生态布局
树种选择与配置是造林的关键。淮滨县推进“适地适树、乡土优先、混交造林”三项技术革新,优化树种结构。在农田防护林建设中,以高大乔木落羽杉为主,应用占比达70%以上;国省干道及县乡道绿化注重落叶与长青、开花与结果树种的协调搭配;河湖岸线选择耐水、耐湿的落羽杉、杨树、枫杨等树种;村庄绿化则以发展果木经济林为主。
长效管护,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造林不易,管护更难。淮滨县推出“四标管理”长效管护机制,从整地、栽植,到验收、管护,形成完整闭环。严格规范路肩整修,提倡机械打穴、苗木修枝提升苗木成活率;实行“二次验收”,不达标即返工;326名护林员网格化管理,验收后苗木资产移交村集体,明确产权收益,实现“管定责、林定权、人定心、树定根”,新植苗木成活率超95%。
通过系统化推进国土绿化,淮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8.6%,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