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栗凤娇 通讯员 柳国增 王浩
核心提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8亿,占总人口的19.8% ,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攀升至30%。“银发浪潮”既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又是彰显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契机。作为一家服务离职干部的休养所,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在养老服务工作中积极探索,勇当先锋,大力提升服务水平,让养老变“享老”,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政社协同共创新。党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服务的本质特征。据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党建+智慧养老”示范工程成效显著,通过搭建“1个街道党工委+12个社区党支部+N个养老驿站”的立体化网络,成功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其“三单三微”工作法(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微心愿、微课堂、微服务),让3.7万名老党员成为“银龄服务队”骨干,带动社区志愿者年均开展助老服务12万小时。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借鉴其先进经验,积极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泰康之家豫园展开党建共建活动,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升服务效能,让党组织成为推动养老服务的“红色引擎”,切实把党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位老干部身边。
文化融合,人文科技绽新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为现代养老难题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源泉。苏州市立老年病医院首创的“园林疗愈系统”,将《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理念具象化,打造节气养生膳食中心、五行音乐治疗室、园林步道康复区、中药香疗馆等功能模块,有效降低认知障碍老人行为异常发生率。与此同时,杭州研发的“孝芯”智能终端,以方言语音交互、亲情记忆存储等设计,让数字化服务充满“家的温度”。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紧跟时代步伐,今年计划派出3名医务人员参加各类组织的专业培训,并邀请郑州公安局心理教官团队开展团辅活动,后续还将邀请心理咨询公司开展心理知识业务培训,致力于打造人文关怀与科技服务深度融合的养老服务范式,为老干部提供更贴心、更优质的服务。
提升能力,培育人才筑根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上海市构建的“五级照护师认证体系”,创新设立专项能力模块,配套成长通道;浦东新区试点“产教融合双元制”,提升养老护理员持证率。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积极学习先进经验,今年将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横向交流的方式,着力打造中医保健特色团队,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为老干部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健康护理服务,筑牢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根基。
制度革新,多元供给开新局。面对“未富先老”的国情,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广州市首创的“家庭养老床位”制度,以较低成本实现“类机构”照护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案例集;泰康保险打造的全产业链模式,创新保险与服务权益挂钩机制,为破解养老支付难题提供新思路。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积极学习广州市的先进经验,不断拓展交流空间,与泰康之家等进一步加强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利用重阳节等时机开展共建活动,利用周末节日开展居住体验,探索适合自身的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完善保障体系,为老干部提供更可靠、更丰富的养老服务选择。
在新的历史时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既要坚守“老有所养”的民生底线,更要追求“老有颐养”的品质高峰。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还积极与河南经济报社合作,深入挖掘老干部的红色故事,大力宣传老干部的先进事迹,总结梳理服务保障工作中的特色做法,规范宣传流程,不断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水平,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