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郝军见 马晓雨
走进不动产登记大厅,一扇扇窗口始终明亮如初,它就是连接千家万户幸福与期盼的桥梁——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走进登记大厅,就能看到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俯首专注地核对材料,或是耐心解答群众的疑惑,或是用春风般的笑容传递着温暖。他们是平凡岗位上的“守护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用专业和真诚,让每一份产权证书充满温度。
这扇窗,是“速度”与“温度”的交汇点
“您好,请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清晨阳光还未完全铺开,窗后的身影已忙碌起来。面对市民的咨询,他们总是耐心倾听,细致解答。无论是满头银发的老人颤巍巍递来的材料,还是年轻夫妻为安家落户的急切询问,窗后的每一双手都稳稳接过,每一份需求都被郑重对待。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拿到证,我本以为要跑好几趟!”市民王先生拿着崭新的不动产权证书感慨。窗口工作人员小李笑着回应:“现在材料齐全的话,最快半小时就能领证。”
这扇窗,是“小事”与“大事”的连心桥
在这里,办事流程的“繁琐”被简化成指尖的便捷:资料预审、线上预约、自助查询……但比效率更动人的,是窗内人始终如一的温情。一位老伯忘了带复印件,工作人员默默帮他打印;一位新手妈妈抱着哭闹的婴儿,向窗口递来一杯温水;雨雪天,加班加点将不动产证书送到企业手中……这些细碎的瞬间,让“窗口”二字有了家的暖意。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窗口开通“绿色通道”:为老弱病残孕群体提供“免预约、免排队”服务,累计上门办理业务500余次。“延时服务”:深夜9点,最后一盏灯为企业点亮,加班两小时完成加急抵押登记。“群众眼里的小事,就是我们心里的大事。”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他们的工牌上或许没有闪耀的头衔,但胸前的党徽、墙上的“党员先锋岗”和市民送来的锦旗,无声诉说着这份工作的分量。
这扇窗,是“创新”与“匠心”的试验田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是不动产登记中心提升服务效能的 “助推器”。“码上办”: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办事指南,预约办理,查看进度,减少群众往返奔波。“一窗办”: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次门、只跑一次、递交一套资料、相关资料内部流转、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交房即交证”“验收即登记”“拿地即开工”“非公证继承”“单方申请即登记”“工业厂房分层分幢登记”“带押过户”“公积金商业组合贷+不动产抵押登记”“民间借贷不动产抵押权登记”“多个不动产单元共同抵押登记”“无还本续贷”等创新措施的推出,背后是中心工作人员遇到难题时不断钻研政策及测试系统的身影。
这扇窗,是“责任”与“担当”的缩影
“窗内有光,心里有民”他们用微笑擦亮窗口,用担当守护万家灯火。这扇窗见证过新婚夫妻拿到首套房产权证时的欢呼,也陪伴过继承遗产的子女们红着眼眶地相拥;它记录下创业者抵押贷款获批后的如释重负,也留存着异地游子为父母购置养老房的孝心。每一份证件背后,都是生活的重量;每一次盖章落定,都是承诺的兑现。
窗内的他们,把“群众事”当作“自家事”。不论骄阳还是风雨仍上门权调,节假日值守的身影被夕阳拉长了,但那份“把事情办成、把难题化解”的执着始终未变。他们说:“看到办事群众拿到证书后露出笑容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不动产登记中心的窗,是一扇有故事的窗。窗内那群可爱的人,用专业与真诚让“服务”二字有了温度,用奉献与坚守让“窗口”成为信赖的代名词。他们或许不曾站在聚光灯下,却用点滴行动诠释着“为民服务”的初心,让每一份产权归属清晰明白,让每一份安居乐业的期盼落地生根。
这扇窗,永远敞开;这群人,始终在岗——他们,是城市里最温暖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