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陈玲 王倩
“巴掌大点,浑身通红,一出生,就被医生围着救治”。
“孩儿他爸说,出生时只有940克,还没有两斤重。”回忆起宝宝(化名)出生时的情形,妈妈的眼中溢满了泪水。
宝宝出生时,胎龄仅25周+5天。什么概念?正常孕妇是10月怀胎,而他只在妈妈肚子里呆了6个半月就出来了。
通常,胎龄不足28周就分娩出的新生儿,被称为“超早产儿”,是医学界公认的生命最脆弱的的群体之一,其生存能力远低于正常足月儿。且胎龄越小,越不成熟,并发症也就越多,救治和护理难度也就越大。
幸运的是,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66天的精心治疗和日夜守护下,宝宝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脱离吸氧,体重增长到2330克,终于在春暖花开之际健康出院。
据悉,这是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救治的最小胎龄宝宝。
“每一分钟都在与时间赛跑。因为宝宝是超早产儿,出生时全身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面临着呼吸衰竭、喂养不耐受,严重感染等各种问题。容不得半点的耽误和差错。”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主任李萍说,为了帮助宝宝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危险期,她带领医护团队,经过全面评估,采取了精细化的诊疗和护理方案。
由于是超早产儿,宝宝呼吸中枢和肺组织发育不成熟,需要依靠呼吸机帮助呼吸。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精准调整参数,来确保宝宝获得充足的氧气,同时还要避免气压伤害到宝宝脆弱的肺部组织。经过28天有创呼吸机攻坚,9天无创呼吸机过渡,27天低流量氧疗后,宝宝成功摆脱所有辅助装置,实现了强有力的自主呼吸。
生命的成长,从每一滴精心计算的营养开始。因宝宝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无法像足月宝宝一样通过正常吃奶获取足够营养。自他出生起,医护人员便建立脐静脉置管通道,保障营养液稳定输注。待宝宝生命体征稳定后,转为经口喂养。从多次少量的微量喂养到后来每次奶量可达28毫升,最终,宝宝体重从940克增长至2330克。
考虑到超早产儿免疫力低下,一次普通的“小感冒”都可能对他们造成致命威胁。因此,医护人员在宝宝的日常护理上格外谨慎。他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对宝宝的暖箱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鼓励母乳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颅内出血是超早产儿面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极大地威胁着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当宝宝被诊断出颅内出血时,整个医疗团队高度紧张。此后,医护人员通过动态头颅超声监测,密切关注颅内出血的变化情况,精心调整治疗方案,全力促进出血吸收,预防出血进一步扩大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经过不懈努力,宝宝的颅内出血基本吸收。
然而,难题接踵而至。宝宝在检查时发现凝血指标达到危急值,任何轻微出血都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危及生命。李萍主任带领团队迅速制订个性化凝血方案,密切监测各项凝血指标,精准计算并给予相应的凝血药物,全力守护这个脆弱的小生命。
66个日夜的坚持,1584个小时的守护,这一生命奇迹,是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团队精湛技术与医者仁心的生动体现,也为更多超早产儿家庭带来了希望。下一步,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将持续提升救治水平,为每一个新生儿筑牢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