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宋明增 通讯员 郭亚玲 郭安伟
在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广活动中,濮阳市推荐的“减载节能深抽高效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该技术普遍适用于油田石油和天然气高效开采,目前已在中原油田、长庆油田、新疆油田等企业进行示范应用,节能、降耗和减碳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成果转化及推广前景。
作为中原油田总部所在地,华龙区积极探索具有华龙特色的科技赋能路径,实行“三聚三化”工作法,通过聚焦主体培育拓增量、聚力生态优化提质量、聚能机制创新强变量,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耦合。
聚焦油地合作,打造“三位一体”融合创新模式
赛事搭台促融通。打破油地科技资源壁垒,探索“文体搭台、需求解码、要素融通”创新路径,以油地科技系统首届“郎酒杯”篮球赛为媒介,构建起覆盖油田科技处及下属科研单位、四大研究院所、中原通讯等单位的长效协作机制、人才双向流通体系,实现油地科技需求精准触达、人才联合培育、油地市场高效联通。
项目牵引强联动。聚焦油地新技术、新产品成果论证、鉴定、测试、推广等一系列问题,充分挖掘油地双方科技资源,建立“需求双向征集-项目联合论证-资源协同配置”机制,首批遴选出大功率高效井下加热油管、液氮泵车、油气开采提质增效新型注水泵研发、油田减载节能深抽高效开采技术应用4个油地示范性合作项目。
资源整合强支撑。以濮阳智谷·万利科创中心作为实体化资源调度中枢,将油地分散的资源要素、碎片化需求、项目攻坚的技术难点进行系统整合,实现“需求池-资源库-转化链”精准咬合,解决成果中试验证难、市场准入慢等现实问题,中油减载科技公司的技术成果作为全市唯一入选项目成功跻身省级绿色低碳成果目录。
聚力生态培育,构建“三链融合”创新服务体系
政策链——精准滴灌,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政策适配工具箱”,分领域梳理科技政策包,匹配企业画像标签定向推送,实现“政策找企业”精准服务。建立“需求直报-省级响应-属地跟进”联动机制,由市局牵线搭桥,省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派出专家驻点服务,通过“现场诊断+跟踪辅导”模式,制定“一企一策”清单,破解政策“找不到、不会用”痛点,实现惠企效率倍增,全年科级干部带队累计走访企业60余次、走访企业120余家。
转化链——贯通堵点,加速成果落地。紧扣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定期开展企业技术需求靶向征集,通过揭榜挂帅形成“需求清单-攻关榜单-转化订单”闭环链路,建立“项目培育沙盘”,技术经纪人全程陪跑,动态追踪、精准服务,实现技术突围,攻破企业“卡脖子”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全年组织申报和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9项,其中锐驰高科申报的“油气管道不停输带压特种作业远程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24年河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项目”;濮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通过实施项目,累计完成申请15项发明专利,参与制定2项河南省地方标准,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人才链——多维赋能,释放创新活力。紧扣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全链条精准发力,迭代升级“1+10”政策体系,依托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创新平台培养发现人才,鼓励企业在院校开办“订单式”“靶向式”培训班,实现企业用才和学院育才良好衔接,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聚能机制创新,形成“三化协同”支撑体系
要素协同机制化。创新科技委统筹下的“1+3+N”协同机制,“1”个领导小组统筹决策,科技、工信、油田“3”个系统常态化对接,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通过任务清单交办、问题联席会商、进展联合督办,形成跨领域协作合力。
创新主体培育梯次化。按照“培幼苗、育壮苗、成大树”梯次成长路径,推行递进式扶持举措,制定差异化成长路线图,针对初创期企业重点加强政策辅导,成长期企业强化产学研对接,成熟期企业注重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新主体逐步壮大。
企业需求管理数字化。依托省级科技服务综合体平台应用,企业创新需求“云端申报”,政策匹配“智能推送”,服务进度“在线追踪”,全年平台共征集企业各类创新需求95项,办理解决9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