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石桂林 通讯员 白冰
2025年第一季度,漯河市源汇区文化旅游局在推动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方面捷报频传,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扎实行动,在文化、旅游、体育等多领域齐头并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亮眼成绩,为源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在全区乃至更广泛范围内掀起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浪潮。
在文化事业的版图上,源汇区文化旅游局精心着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培育起28支充满活力的民间文艺团队,为基层群众送上了“戏曲进乡村”“非遗文化展演”“月末文化广场”等各类特色惠民活动,年均场次高达400余场,第一季度已经惠及群众150余场,让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了30余万人次群众的心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扎根于群众生活的土壤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精神滋养的重要源泉。
与此同时,依托区文化馆、智慧书房等优质文化平台,一场场全民阅读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文化培训、专题讲座等多元文化活动有序拉开帷幕:公益歌唱、书画、舞蹈、古筝等培训遍地开花,深受源汇区百姓喜爱,有的培训班开班招生刚发出来不到一个小时报满了,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参与中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参与感。此外,105个乡镇办、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成,更是如同一颗颗文化明珠镶嵌在社区之中,成功打通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使文化的力量渗透到了社会的“神经末梢”,让每一个乡镇办、村、社区都成为了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温馨港湾。3月24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豫出彩·一起来”2024河南省惠民文化活动表现突出的作品节目、团体个人、组织单位进行表彰,源汇区文化旅游局喜获表现突出的组织单位奖项、源汇区文化馆文化合作社选送的《乡村推介官—朱凌云》获“乡村推介官”优秀作品奖。
旅游产业也在第一季度迎来了提质增效的华丽蝶变。秉持着“以文促旅、以旅强农”的先进理念,源汇区文化旅游局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巧妙融合多元价值,精心规划并推出了以“醉美乡村 豫见源汇”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新图景。其中,“乡村旅游4号线”精品线路——贤耀陶桥,宛如一条璀璨的项链,串联起了“状元陶桥”“英耀蔡庄”“孝廉大陈”“中医半坡”“拥军马店”“垂钓王会朝”等一颗颗特色文旅明珠,全面展现了源汇区乡村的田园风光之美与休闲旅游的新气象,为游客们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文旅盛宴。
在景区提质与品牌创建方面,源汇区文化旅游局更是大手笔、大气魄,持续擦亮河上街景区作为首批河南省省级夜经济集聚区、全省十佳消费新场景的金字招牌。通过精心策划千机飞进景区、庙会灯展等17项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以及一场场精心筹备的“文化盛宴”系列活动,不仅让本地群众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之中,更吸引了央视等国家级媒体的四次聚焦报道,使源汇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彰显了文旅工作的卓越成效。
在体育事业领域,源汇区文化旅游局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文旅体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优质文旅体项目的成功谋划,如总投资6465万元的源汇区南部新城全民健身建设项目和总投资11611万元的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二期项目,为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实施“健康源汇”行动计划,培训了12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育了广场舞等特色项目,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到了42%,实现了“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推动了体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让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源汇区文化旅游局第一季度工作的又一突出亮点。围绕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广大群众集中展示了民间艺术精品,有力促进了文旅的深度融合。同时,紧扣第一季度开门红工作总体要求,制定了《源汇区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十条服务措施》,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激发消费活力。两大景区开展的1000余场精品活动演出,构建起了全天候演艺体系,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在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下,2025年第一季度,源汇区文旅市场迎来了井喷式增长,全区累计接待游客405.3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3.3亿元,这一串串亮眼的数字背后,是源汇区文化旅游局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也是源汇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下一步,源汇区文化旅游局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以融合为动力,持续深化文旅体产业的协同发展,不断丰富业态,优化体验,突破瓶颈,为源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书写更加绚丽的文旅篇章,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让源汇的文旅品牌在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