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张百强 罗佳琳 实习生 丁茹可 崔晨阳
平坦整洁的广场、质朴典雅的小楼,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与周围的嫩绿和鲜花相映成辉……
鲜红的“李寨村红色记忆展览馆”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告诉前来参观学习的每一人,这是一座写满红色记忆的建筑,镌刻着党的奋斗历程。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长垣市常村镇的李寨村红色记忆展览馆,追寻红色记忆,汲取革命精神。该展览馆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分为展馆前厅、党史专题展厅、毛主席纪念馆、红色书籍画报专题展区、人民日报专题展厅、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展示陈列厅,以及多功能交流会议室、阅读专区等8个主题板块。目前,在展藏品5000件,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特色。
以“红色文化”为灵魂,以“时间印迹”为脉络,这是李寨村红色记忆展览馆的布展特色。走进该展览馆,仿佛步入历史的画卷,一本本写满峥嵘岁月的书籍、一张张镌刻红色记忆的画报,一件件见证历史进程的展品……生动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史实,让参观者与历史“对话”,领略红色文化的精神真谛,感怀先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是李寨村红色记忆展览馆的一号展品,极具历史价值的藏品——红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问世,初版共印了1000册。有意思的细节是,书名因又新印刷所排字工人疏忽被印成《共党产宣言》。9月,为了满足读者需求,《共产党宣言》推出第二版,再印了1000册。封面书名的排字差错被纠正过来,封面底色也由红色改为蓝色。”兼任该展览馆讲解员的常村镇高村小学校长马平说。
跟随她的脚步,我们重温了百年建党史,看到了十大元帅的精美画报,与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对话”,接受焦裕禄、雷锋等时代楷模的“教导”……
驻足在巨幅油画《开国大典》前,宛若置身其中,感受普天同庆的喜悦与激动。“这幅油画的原作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画库里,这幅油画是1953由近现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董希文教授主笔创造的,被称为新中国成立的艺术见证。”马平告诉记者。
这里还陈列着几十张装裱规整的《人民日报》——从1949年10月1日至今,每年的国庆节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一张不少!其中除了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是丝绸纪念版外,其余69张全部是原报原版。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壮大的伟大历程,可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5000件展板、资料、书籍、图片、美术作品,让观众与历史“对话”,领略红色文化的精神真谛,阅读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追溯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怀先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座展览馆建于2021年,是由常村镇党委、镇政府出资建造,藏品由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豫广提供。他说‘只有把这些藏品展示出来,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马平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展览馆全年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每年接待参观者达6000人,有机关干部、企业工人、在校学生等。目前,常村镇党委、镇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李寨村红色记忆展览馆的宣传和推介,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时,该展览馆还组织开展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重温入党誓词、党员政治生日、专题党课等主题党日活动,从解说、观感、体验多角度出发,把静态历史和书面文字,转化为精彩生动的“红色体验”活动,让红色文化“有物可看、有事可说”,让红色记忆馆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地标和生动课堂,成为“红色教育”文化名片。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常村镇将积极打造群众身边的党史学习教育阵地,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就近、直接、具体的了解革命先辈的伟大付出,更加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