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将其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融入方法和路径,以期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方法路径
一、引言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语文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任务,还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汲取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2.1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丰富的内容。通过将这些内容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传统艺术形式等,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步入社会,进入职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关于敬业、诚信、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如“敬业乐群”“人无信不立”等。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部分中职学生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所降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路径
3.1 优化教学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3.1.1 深入解读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篇目
中职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解读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篇目,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例如,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孔子的思想体系、教育理念以及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让学生领略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3.1.2 补充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内容
除了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补充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内容,如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民间故事、传统节日习俗等。这些课外内容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的同时,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展示传统技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知识。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授古代戏曲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的戏曲片段,展示戏曲的服装、道具、唱腔等,让学生对戏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曲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戏曲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3.2.2 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开展讨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不同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2.3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时,多媒体教学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将抽象的传统文化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授古代建筑文化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宫、长城等古代建筑的纪录片,展示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建筑文化的魅力。
3.3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
3.3.1 组织传统文化技能大赛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技能大赛,如国学经典朗诵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汉字听写比赛等,这些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赛中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国学经典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经典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书法绘画比赛可以让学生在书写和绘画的过程中,领略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3.3.2 举办传统文化社团活动
学校可以成立各种传统文化社团,如文学社、戏曲社、茶艺社、书法社、剪纸社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相应的社团。社团活动可以定期开展,如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组织社团成员进行交流和实践等。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例如,戏曲社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戏曲的唱腔、表演技巧等,然后进行戏曲排练和演出;茶艺社可以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的茶艺文化,了解茶叶的种类、泡茶的方法和礼仪等。
3.3.3 开展文化实践调研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实践调研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古迹、民俗村落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采访当地的老人、民间艺人等,收集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料,撰写调研报告。通过文化实践调研活动,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传统文化融入效果
3.4.1 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的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的评价内容,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考试中可以设置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题目,如古诗词默写、文言文阅读理解等;在平时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中,也可以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等纳入评价范围。
3.4.2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外,教师还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学生自评和互评可以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教师评价要注重全面性和客观性,既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又要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家长评价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邀请家长参与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结论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法和路径,能够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重视,为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作者系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 单文华)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
[2] 张秋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 李学斌.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J].职业,2020(36):44 - 45.
[4] 王红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1):18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