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杨凯
在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一件件盘虬卧龙的树根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汉杰的匠心雕琢,化作神形兼备的人物肖像、气势磅礴的龙头茶案、灵动的十二生肖阵列。作为平桥区雕刻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汉杰深耕根雕技艺近十载,用“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东方智慧,守护着传统工艺的根脉。
朽木逢春:从发现自然美到雕琢非遗魂
2014年,刘汉杰偶然与一段树根结缘,被自然造化的虬结肌理触动灵感,创作出首件根雕作品。秉持“宁缺毋滥、慎动刀斧”的原则,刘汉杰的作品逐渐形成独特风格:2015年刻字作品《当之无愧》以遒劲刀工展现汉字筋骨,入驻明港镇图书馆陈列;2016年创作的龙头茶案巧妙利用树根天然弧度,将茶道美学与祥瑞文化熔铸一体;十二生肖系列更因材施艺,使鼠目灵动、虎尾生风。
守正创新:非遗传承的当代答卷
2017年,刘汉杰被正式认定为平桥区雕刻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并未止步于传统题材,而是将时代精神注入古老技艺:2022年在信阳市巧手大赛中,其融合豫南民俗与现代审美的新作《夜幕山庄》斩获“信阳手艺人”称号,评委会盛赞其“让非遗活在当下”。
如今,刘汉杰在工作室定期开设公益课堂,带着学生辨识根材,“寻找能与心灵对话的树木纹理”。在他看来,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培养“读懂自然语言的眼睛”:“当孩子们摸着树根说‘这里藏着一只小鹿’时,我知道根艺的春天来了。”
从深埋泥土的弃木到承载文明的艺术品,刘汉杰用九年光阴印证:非遗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罩里,而在匠人刀锋与自然造化的每一次对话中。当老树根遇见新匠人,传统文化正以最本真的姿态,在当代土壤里扎下更深远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