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胡译丹
“大伙注意下,管护珍珠蚌的时候手轻点,别碰坏咯!”3月31日,走进息县曹黄林镇杨乡村之江珍珠养殖基地,工人们有的小心翼翼地翻动、检查珍珠蚌,手法娴熟,有的熟练地布网、拉网,溅起串串水花,肥美的鱼儿在网中活蹦乱跳,闪烁着银白的光,一番热闹景象。
据了解,曹黄林镇位于息县最南端,交通便利、山清水秀,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近年来,曹黄林镇强化产业思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精耕细作“水上良田”,以生态理念串起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水上产业链”,奏响增收致富曲。
董军飞是浙江人,有着多年的珍珠养殖经验。2024年通过实地考察,投资2000余万元,在杨乡村打造了1000多亩淡水珍珠养殖基地。
“我们采用珍珠+鱼类混养的模式,在珍珠蚌养殖水域混养了白鲢、草鱼等,珍珠蚌多以藻类为食,排出的物质同时也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一举双得。”基地负责人董军飞介绍说。
从埋珠、植片到捞蚌、放网,再到日常维护管理,珍珠养殖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操作。这也为当地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技术人才前来发展。
“年龄大了,外出务工不方便,听说珍珠基地招人我就来了,主要负责插珠、添加饲料、定期清理杂物等,活不重,离家近,一年也能有上万元的收入。”村民曹华笑着说。
珍珠蚌养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育珍珠蚌苗成长,到可以在珍珠蚌的体内接种珍珠核后,还要经过一至两年左右才能培育出珍珠,获得收益。目前,该基地与珠宝公司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开展订单式养殖。
以水养蚌、以蚌净水、以珠富民。“蚌全身都是宝,我们后续还将创办珍珠工艺品研发公司,开发珍珠饰品、药用珍珠等精深加工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说起珍珠蚌养殖广阔的发展前景,董军飞信心满满。
珍珠蚌养殖对水质要求极高,而曹黄林镇发达的水系和优良的水质为珍珠蚌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鱼蚌混养”这一创新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从埋珠、植片到捞蚌、放网,再到日常维护管理,珍珠养殖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操作。这不仅为当地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技术人才前来发展。
据悉,该基地还与知名珠宝公司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开展订单式养殖,后续还将创办珍珠工艺品研发公司,开发珍珠饰品、药用珍珠等精深加工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