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原经济 > 正文
激活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一池春水”
时间:2025-04-03 15:31:17    来源:河南经济报-河南经济网    

  河南省区域合作中心 高级经济师 王 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系统构建了以青年学者为核心的重大科研项目主导机制。这支兼具前沿创新思维与关键技术攻关能力的科研生力军,在量子通信、类脑智能等战略性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突破,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和创新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战略主动。

  一、破立并举: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新生态

  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研发范式正经历革命性变革,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占研发队伍的68%,却仅主导了22%的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2023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这种“量大权重低”的结构性失衡,不仅制约了青年人才的成长,也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破解这一难题,需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开辟新路径。

  一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突出创新价值导向。 当前仍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模式,这种较为单位的评价模式严重束缚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打破这一桎梏必须建立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领域,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平台,分类制定差异化评价指标,避免“一刀切”。例如,对基础研究领域,应注重成果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对应用研究领域,则需强调成果的转化效益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多元化评价,让青年人才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脱颖而出。

  二是创新科研评价体系,构建质量导向的多元评估机制。其一,全面实施代表作评价制度,着重考量标志性成果的原创突破性、学术引领力及社会效益贡献度,建立质量优先的多维评估标准。其二,构建开放透明的国际同行评议体系,遴选全球领域权威专家组建评审库,通过双盲评审、结果公示等机制提升评估公信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互认。其三,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搭建科研全周期监测平台,实现研究过程动态追踪、成果影响因子智能分析、学术不端行为技术甄别,形成"过程-结果-影响"三位一体的智能化评价模型,最大限度消除主观判断偏差。

  三是健全评价主体体系,形成多元参与格局。 当前,人才评价主体单一,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化。要构建由政府、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专业作用,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评价自主权。例如,在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中,可引入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的专家意见,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形成科学、公正、高效的评价体系。

  四是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评价结果不应止步于“评”,而应与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有效衔接,形成“评价—激励—发展”的良性循环。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帮助青年人才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制定个性化发展路径。同时,营造宽松包容、充满活力的学术环境,减轻青年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经费管理等方面的非学术负担,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此外,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在资源配置、团队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二、创新机制:打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快车道

  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机制,搭建多元化的成长平台。要建立“传帮带”机制,发挥资深科学家的引领作用,通过科研团队建设促进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推动科研事业薪火相传。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为有潜力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特殊支持,帮助他们突破成长瓶颈。

  一是建立早期支持机制,助力青年人才“起跑”。设立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加大对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等青年人才的科研启动支持力度,鼓励其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原创性、探索性研究。完善青年人才项目体系,优化“青年千人计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遴选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

  二是创新培养使用机制,加速青年人才“成长”。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特聘研究员”等岗位,赋予青年人才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和人财物支配权。支持青年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承担重要任务,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建立健全青年人才导师制,发挥资深科学家“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提升科研能力。

  三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青年人才“活力”。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对青年人才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其潜心研究、勇攀高峰。完善青年人才薪酬待遇体系,保障其体面生活,解决后顾之忧。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机制,护航青年人才“远航”。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为青年人才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提供宽松环境。简化科研项目申报、经费报销等流程,减轻青年人才事务性负担。完善青年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心无旁骛投身科研。

  三、优化环境: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全周期支持体系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关键。优化环境,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打造覆盖职业发展全链条、创新要素全供给等生态系统,从起步的扶持到发展中的助力,再到成果转化的推动,全方位的支持,为青年科技人才铺就更广阔的创新与发展道路。

  一是厚植价值认同,打造尊才重才的社会土壤。实施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传播工程,依托融媒体矩阵立体化呈现青年科技英才创新故事。完善科研荣誉谱系,设立青年首席科学家、杰出青年研究员等专属称号,建立科研贡献与薪酬待遇联动增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未来之星”科技专项奖,构建国家、社会、行业多级奖励体系,强化人才价值的社会感知度。

  二是深化机制改革,构建自由创新的学术生态。推行科研管理"负面清单"制度,破除"四唯"评价惯性。建立三维评价模型:创新指数(30%)、质量系数(40%)、贡献当量(30%),开发学术成果影响力算法评估系统。实施学术特区计划,在重点领域设立青年自主探索基金,建立非共识项目特别评审通道。构建区块链学术诚信平台,实现科研全流程可追溯、可验证。

  三是完善容错体系,培育敢为人先的试错文化。建立科研风险分级评估机制,将探索性项目失败案例纳入科技管理知识库。推行科研项目"里程碑"动态考核,设置不超过30%的容错预算空间。开发智能报销系统,实现“一次录入、全程通办”的数字化经费管理模式。试点科研助理制度,为青年团队配置专业化行政支持小组。

  四是升级服务能级,建设宜居宜业的智慧社区。构建"5G+人才服务"数字平台,集成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康养等12项核心服务。推动科研机构与头部房企共建"科创人才社区",配套建设嵌入式托育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开发科研人员心理健康AI管家,建立压力预警—干预—恢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五是扩大开放维度,融入全球创新的协作网络。实施“鲲鹏学者”国际培养计划,建立海外顶尖实验室轮岗研修制度。构建"带课题出国、携成果回归"的闭环机制,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专项匹配基金。建立外籍青年科学家“绿卡—职称—项目”三直通制度,打造多语言科研服务综合体和跨境技术转移云平台。

  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只有持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环境,营造青年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激活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一池春水”,让更多青年才俊在科技创新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杨存玲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