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吕贵德
走进安阳市中医院心血管病区,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院长、岐黄学者朱明军教授正带领团队针对两例疑难病例展开深入讨论,以多学科协作的方式为患者制订个体化诊疗方案。这一场景生动展现了该院在构筑中医诊疗新高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方面的实践成果。近年来,安阳市中医院通过机制建设、内涵强化、服务优化等系统性举措,在医疗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制度创新筑牢质量基石
“这份运行病历的鉴别诊断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每周例行的医疗质量联合查房中,医务科科长王金周带领7个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对肝胆脾胃病区开展全面“体检”。这种多部门协同的质控机制已成为常态,覆盖全院所有临床科室。通过运行病历“即时整改”、归档病历“双盲评审”的闭环管理,配合归档病历质量评比活动,该院甲级病历率已提升至98.6%,质控指标达标率位居全省三级中医院前列。
在普外一科病房,护士长李晓艳向记者演示了升级后的智慧医院系统:“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异常生命体征数据,并实时推送给值班医护人员。”据悉,医院通过智慧医院建设工程,对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进行全面升级,优化信息系统模块50余个,完成29个第三方信息系统数据接口改造,进一步织密了医疗安全防护网。
人才培养锻造硬核实力
“省级专家的现场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近期举办的脾胃病学术会议上,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于泳教授和河南省中医院吴秀霞教授的专题讲座获得与会人员一致好评。医院构建了“三维立体”培训体系,全年开展中医经典擂台赛、急救技能大练兵等特色培训50余场,累计培训医护人员3000余人次。通过设立“岐黄学者朱明军工作室”“中原学者秦贵军工作站”,柔性引进8名国家级专家,培养46名进入“优青储备库”的骨干人才。
在骨伤科病房,从广东省中医院进修归来的主管护师李某某将“火龙罐综合灸”等6项中医护理技术创新性融入骨科术后康复方案,使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2.3天。这种“外派学习+技术引进”的培养模式,形成了“一人进修、带动一科、辐射全院”的良性循环,全院10个临床科室通过技术嫁接、改良,累计开展11项中医特色新技术。
双轮驱动引擎发展模式
医院出台《科研管理办法》《科研学术奖励和管理办法》,建立由28名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科研学术委员会,构建“项目孵化—过程监管—成果转化”全链条管理体系。2024年,医院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方治疗代谢综合征机制研究”入选河南省中医药科研专项,14项安阳市科技攻关课题中有4项获得经费支持。学术成果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核心期刊发表《雷火灸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等高水平论文43篇,2篇学术论文入围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科研立项数量和论文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在儿科诊室,具有百年历史的“王瑞五儿科散剂”正经历现代化转型。医院建立了9种儿科散剂质控标准,相关研究入选国家级药学服务科研项目。煎药工艺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制定了包含32个质控点的煎药操作规范。随着“王瑞五”品牌获评“安阳老字号”,医院正在筹建中医药传统制剂研发中心,推动更多“名医验方”向“科技良药”转化。
“医疗质量提升永无止境。”院长尉建华表示,随着中医药感染专科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医院将持续深化“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质量管理,打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安阳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为安全、更具温度的中医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