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原经济 > 正文
河南首个!小麦玉米周年生产迈入“无人化”时代
时间:2025-04-11 18:15:25    来源:河南经济报-河南经济网    

  本报记者 马连华 杨存玲/文 付瑞清/图



  清明过后的豫北平原,连片麦田正值拔节关键期。4月10日,清丰科技小院千亩示范农田旁,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揭牌仪式正在举行。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张志刚,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处长赵翠萍,濮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 局长王军利,清丰县政府副县长王洪勋等领导参加揭牌仪式,并为“站院联建试点暨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科技小院无人农场”揭牌。随着红绸揭开,植保无人机编队呼啸升空,智能轮灌施肥系统悄然启动,土壤墒情仪描过青翠的麦浪……这些“黑科技”的深度应用,正为传统农业装上数字化“引擎”。

  “数字大脑” 从经验种植到精准决策

  下午2时,10架翼展3米的植保无人机在田埂列队待命。操作员张隆达轻点平板电脑,无人机群随即腾空,在麦田上方3米处划出精准航迹。

  “过去人工打药需7天,现在16小时即可完成。”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李美琳介绍,这些搭载高精度GPS的无人机可自主规划航线,80斤药液载荷实现分钟级亩喷效率,电量不足时自动返航换装,作业误差不超过5厘米。

  田间矗立的白色传感器阵列构成农场的“神经末梢”。深入土层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墒情监测仪,每15分钟采集一次土壤温湿度、电导率等多项参数。“就像给麦田做动态心电图。”河南农业大学信管学院副教授汪强指着手机APP上的数据曲线解释,“当含水量低于智能灌溉决策模型的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智能轮灌,用水量比传统漫灌减少60%。”

  田垄另一端,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手持平板,遥控指挥值守无人机。一圈下来,值守无人机可以监测苗情及病虫害,借助强大的云端功能,完成高精度云端建模,通过第一视角进行航线编辑。

  “要是遇到紧急任务,轻点目标,无人机就能规划最优航线前往。不仅如此,通过上云API,还能打造专属定制化管理系统。一般亩施尿素5公斤,并因苗施好拔节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依据云端模型,千亩麦田被划分为精准管理网格,化肥利用率提升35%,亩均增产达12%。在数据中心,无人机航拍、土壤墒情与苗情光谱数据正整合为《小麦春管数字处方》,通过云平台直送农户手中。

  “这是河南省首个小麦—玉米周年生产无人农场,实现了‘耕-种-管-收’全链条无人化作业。”清丰县副县长王洪勋表示,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范式转移。

  科技落地 从实验室论文到田间生产力

  “轻点屏幕,无人驾驶拖拉机就能规划最优航线;通过无人农场的智能管控平台,还能定制专属的无人驾驶作业航线。”清丰惠农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周建士向记者演示操作流程。

  他算了一笔账:智能灌溉使人工成本降低90%,过去灌溉400亩地需10人,如今一人通过手机即可完成;智能分次施肥技术让化肥用量减少20%,利用率却提高30%。

  “科技小院无人农场的建成,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显著的变化,最大的感受就是降本增效。”周建士坦言,智慧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拿智能化节水灌溉来说,直接的经济效益就是降低人工成本。不仅如此,智能分次施肥实现精准增效。过去传统的“一炮轰”施肥方式,不仅造成化肥的浪费,还难以满足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如今,智能轮灌施肥技术精准调控施肥量与施肥时间,化肥投入量减少,化肥利用率却提高,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让每一分肥力都恰到好处地滋养作物。

  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处长赵翠萍介绍,站院联建项目是该校启动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试点项目,2024年该校在全省布局15个试点,通过高校与地方农技机构优势互补,已在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实效。

  “站院联建项目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共同努力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创新探索。”赵翠萍表示,经过共同努力,相信在站院联建试点探索中,“无人农场”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绿色吨半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能够有效助力粮食单产提升,能够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开出更多红花、结出更多硕果工作。

  未来已来 代码耕耘出田野新图景

  “真希望我的150亩地也能用上这些新技术!”清丰县高堡乡种植大户唐泽民紧盯着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感叹。

  唐泽民种植150亩的农田,虽说目前种植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科技的运用,但是对于提升管理效率,他还有很多想法。

  “无人机巡田高效又精准,快速完成大面积农田巡查,及时发现作物异常;墒情监测时反馈土壤水分信息,为科学灌溉提供依据;无人机飞防迅速开展病虫害防治,避免灾情蔓延。”汪强介绍,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各类信息,我们只需在手机或电脑前,就能对农田和农作物长势一目了然,远程下达管理指令,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农业生产中灌溉一直是关键且困难的环节,过去受制于大水漫灌,水量难以控制,浇多易造成积水烂根,浇少又影响作物生长。现在精准滴灌技术,可根据作物需求调节浇水量,还能昼夜不间断工作,让农作物时刻处于最佳水分环境。”,“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普及,结合无人农场的智能决策技术应用,可以实现水肥的精准管理,不但播种前底肥施用方便了,中后期的分次追肥也能轻松解决,实现了小麦、玉米全生育期水肥供应与作物需求相匹配,既能减少水肥的投入,还能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我们今天建立的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吨半粮基地,从去年种小麦时就开始了,也是河南省第一个绿色吨半粮基地,我们希望用好这些技术,打造全国绿色吨半粮样板,在河南各地推广应用,助力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小院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很是满意。

  “科技不是取代农民,而是解放农民”。在叶优良看来,扎根田间,将实验室搬到田埂,把课堂设在田垄间,打通着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是师生的最佳论文。

  暮色渐沉,完成作业的无人机陆续返航。霞光为麦田镀上金边,新一代农人正以代码为锄,数据为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种着农业现代化的未来。

编辑:杨存玲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