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信阳 > 正文
信阳淮滨李绍起:刻刀下的生命礼赞
时间:2025-04-17 10:57:16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朱丝语

  晨光漫过淮河,河南省淮滨县老城的一间工作室里,刻刀与老木相触的沙沙声,已在此回荡了47年。斑驳的工作台上,非遗匠人李绍起正俯身端详一块盘根错节的崖柏,沟壑纵横的手掌抚过木纹,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岁月之书。这座被称作“淮上江南”的小城,在机械轰鸣的时代里,依然留存着这样一处静谧的天地——刀锋游走间,枯木逢春,顽石生韵。

  “木头会说话,你得贴着心听。”李绍起摩挲着一段布满瘤疤的树根,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十五岁那年,少年在邻村老木匠家瞥见一尊腾云驾雾的根雕龙,飞溅的木屑仿佛带着魔力击中了他。自此,他辗转鄂豫皖三省,睡过柴房、啃过冷馍,只为求得名师指点一刀半式。当同龄人追逐新潮时,他守着煤油灯苦练“拉胚”“镂空”基本功,刻刀划破掌心结成的茧,成了他最早的“作品”。

  工作室角落堆积如山的木料,记录着这位“追木人”的执念。为寻一段契合心意的“木抱石”,他曾在大别山深处徒步三日;暴雨突袭的深夜,他死死护住车斗里刚淘来的阴沉木,浑身湿透却笑得畅快。“你看这疤结多妙!”他举起一尊半人高的观音像,原本突兀的树瘤化作掌心垂落的佛珠,木石交融处,竟似有檀香缭绕。

  “三分雕,七分磨,剩下的九十分全在‘悟’。”李绍起独创的“顺势雕刻法”,让每块材料的肌理都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开裂的树皮化作飞瀑,虫蛀的孔洞变作山间月门,就连石缝里嵌着的半截铁钉,经他巧思竟成了牧童短笛上的铜箍。上千件作品背后,是他与自然长达半个世纪的密谈。

  砂轮机的声音从隔壁家具厂传来,李绍起轻轻合上工作室的木门。此刻,他正握着徒弟颤抖的手,引导刻刀划过一道流云纹。“机器一天能雕五十个摆件,咱们五十天磨一件。”他擦拭着祖传的平口凿,语气温柔而笃定:“可木头记得手的温度。”

  这些年,他带出二十多个徒弟,有人开网店把传统纹样融入文创,有人用短视频展示雕刻过程。最让他欣慰的,是那个总蹲在工作室门口偷看的小学生,如今已是美院雕塑系的高材生。“只要还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一块木头讲它几百年的故事。”李绍起将新凿的银杏叶吊坠对准阳光,“这门手艺就永远活着。”

  暮色浸染淮河时,李绍起仍在端详晨间那块崖柏。或许明日,它将成为《八仙过海》里翻涌的浪涛,或是《竹林七贤》中飘摇的衣袂。工作室的匾额“木魂”被霞光镀得金红,其下静静立着未完成的半截树根——那是李绍起留给自己的考题,他说要“再想上三年”。

  河风穿堂而过,满屋木雕簌簌低语。从15岁少年到花甲匠人,李绍起始终相信:每一刀落下的地方,都是时光与心性的对答;而真正的艺术,永远生长在双手与材料的痴缠之间。

编辑:熊炎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