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4月16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联合该院资环所、植保所、西峡分院和西峡县猕猴桃发展中心等单位相关领导和专家,在西峡县举办院县共建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及观摩会。来自全县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猕猴桃种植大户及媒体代表共1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猕猴桃全周期管理技术展开深入交流。此次活动采用“理论授课+实地观摩”的形式,为西峡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核心课程破解种植难题
在理论培训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孙雷明博士重点围绕猕猴桃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展开培训,对猕猴桃资源类型及当前国内猕猴桃产业概况进行了简单介绍,着重就猕猴桃生产中主要病虫害类型如对产业影响较大的猕猴桃溃疡病、软腐病、介壳虫等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进行了讲解,重点介绍了各病虫害的防控方法及推介使用药剂和注意事项。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恒亮研究员从农药安全的角度,介绍了当前存在的过度依赖和不科学使用导致农残超标、有害生物抗性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讲解了农药安全性原理和农药安全应用技术,通过健康栽培、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增强预防意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同时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介绍我国对农药风险管控措施和法律依据,以及未来绿色农药和风险管控的发展趋势。提高种植户对农产品安全的重视,指出农业绿色生产是农民增收致富重要抓手,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出路。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李丙奇副研究员针对目前猕猴桃园有机肥施用隐患的问题,从农施用有机肥的好处、施用不合格有机肥的危害、如何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物制作合格有机肥以及目前有机肥的使用现状做了详细讲解,最后重点强调了有机肥的施用方法和杜绝的三类行为,保障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毛家伟副研究员针对猕猴桃园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了讲解,水肥一体化通过滴灌或喷灌系统,可以将水和肥料准确地输送到猕猴桃根系周围,根据猕猴桃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需肥规律,精确控制水和肥料的供应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是省工省时,节省劳动力成本;二是省水省肥,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避免了传统施肥浇水方式可能导致的水肥浪费或供应不足的问题;三是配方灵活,可适时适量地供应水分和养分,能满足猕猴桃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要。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助于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进而增加种植效益。
基地现场观摩实操教学
下午的观摩及技术实操环节分别在西峡县五里桥镇黄狮基地和丁河镇丁河基地展开。
西峡县猕猴桃发展中心猕猴桃专家袁云凌针对不同类型的猕猴桃老果园,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造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品种落后基地通过高接换种,尽快实现品种的优良化;二是多年生基地,但树势和品种尚可的,通过补栽优良砧木和桥接技术,实现砧木更新和替换,时间1年即可;三是对目前长势尚好,品种也比较适宜,但树形不规范的基地,通过在现有树体上选择合适的枝蔓进行强制性绑蔓,搭建一杆二蔓雏形,在不影响正常结果的前提下,通过1-2年的系统化管理,实现标准树形。为猕猴桃产业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西峡县猕猴桃发展中心农艺师范娜娜针对当前春夏季管理技术作了讲解,特别是幼苗栽植、抗性砧木嫁接及后期维护关键措施、分阶段抹芽、精准疏蕾、合理留果、一干两蔓优化树形的培养、摘心控旺、提倡多栽雄树自然授粉降本增效、花后及时修剪雄树、环剥促果、花前期和膨果期合理进行肥水管理促进果树膨大和花芽分化等重点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科学管理,为产业升级护航。
科技赋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猕猴桃之乡”,西峡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年产量突破 40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超50亿元。此次培训旨在通过技术下沉解决种植户”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本次活动得到参会人员的高度评价,不仅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前沿技术储备,更让种植户直观感受到科技对产业的赋能作用。
院县共建实施以来,为提升猕猴桃产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夯实果园管理技术基础,提高果园产量与品质,促进猕猴桃行业的健康发展,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组织了系列技术培训和观摩活动,西峡猕猴桃产业正朝着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稳步迈进,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