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李昕 蔡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浉河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打造人才“强磁场”,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打好“招引牌”,筑牢乡村振兴“智力根基”。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高校+人才”模式,先后与中国农科院、郑州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校企、校地合作,搭建团队共引、平台共建、项目共研、难题共解的校地协同创新模式。建立产学研基地22个,科技小院5个,柔性引进专家团队200余人。选聘政治素质高、致富带富能力强、关心农村发展的“名誉村长”202人,推动人才、技术、产业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以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信阳人才日”“万名学子回归工程”为契机,去年以来共引进省外正高2人、副高4人,博士后6人。建立浉河籍在外人才库1336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外建支部作用,引导在外人才回报家乡。90后乡村发展设计师鲁曼返乡创办的见山咖啡,吸引大批游客前去打卡。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省、市级“科技副总”7人到企业任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争取省派博士服务团成员、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黄双杰博士到区茶产业发展中心挂职,推动“两茶”产业链“强筋壮骨”。
打好“培育牌”,激活乡村振兴“核心动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加强技能大师、非遗文化传承人等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培育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4名、中国高级技能大师2名、中国制茶大师5名。加强文旅产业主理人培育力度,招引国内知名主理人8人,培养本土主理人42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不断汇聚在茶乡。持续推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完成各类技能培训2.4万余人,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土人才队伍。搭建“产业+”“科研+”“创业+”等干事创业平台,推动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建强村级干部人才队伍,聚焦村党组织书记,每月举办“双强”讲堂,提升致富带富能力,推动全区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聚焦村“两委”干部,实行分岗明责,每年开展全覆盖对口培训;用好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驻村选调生等人才资源,提升抓振兴、抓治理的能力水平。
打好“服务牌”,打造乡村振兴“人才磁场”。“留人先留心”,想让人才在乡村扎根,就必须用心留住人才。一方面,加强对人才的关心关爱,建立区乡村三级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关心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楼畈村建立全市首个乡土人才工作站,完善村级乡土人才信息库,建立村干部联系服务在外人才制度,与在外人才“常联系、话乡情、讲产业、谋发展、叙乡愁”,把工作站打造成联系在外人才的“暖心港”“连心桥”。全区涌现出一大批以省级非遗传承人汪发涛、“雁归之星”刘存存等为代表的优秀乡土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将优秀人才推选为“两代表一委员”,让他们在政治上有身份、社会上有地位,增强人才荣誉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持续释放归雁效应,形成热爱家乡、回馈家乡、建设家乡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