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熊风
在浉河区金牛山街道华森社区,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独居老人口中“比亲人还亲的闺女”,是邻里街坊信赖的“热心大妈”,更是危急时刻冲锋在前的“应急先锋”。她们凭借“熟门熟路熟人情”的天然优势,将“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让小网格成为居民相知相熟、守望相助的温情共同体,组成了“熟人社区”的基本单元。
十分钟化险为夷的“网格速度”
“叮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华森社区的宁静。“40号楼有浓烈燃气味,可能是独居老人家里出事了!”刚端起饭碗的华森社区第四网格专职网格员吕金莲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放下手中的餐具,顾不上擦拭嘴角,一路小跑冲向现场。
到达老人家中后,她凭借日常培训积累的应急知识,沉着冷静地展开行动,迅速关闭燃气阀门,开窗通风,十分钟内排除爆炸隐患。险情解除后,吕金莲没有马上离开。她蹲在老人身边轻声安抚:“您看这阀门要顺时针拧到底,下次做完饭咱们就养成这个习惯好不好?”考虑到老人独自居住的安全风险,吕金莲主动联系其子女,详细说明情况,并建议定期探望。
“安全无小事,多提醒一次,就能少一分危险。”这是吕金莲常挂在嘴边的话。近日,社区开展燃气改造工作,她心里一直惦记着独居老人的安全,主动将他们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多次上门与老人沟通需求,仔细记录下老人行动不便、听力不佳等特殊情况,并与燃气改造工作人员反复协调,全程陪同代办。
施工期间,她每天都到现场跟进度,改造完成后,又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新设备,还贴心地录制操作视频发送给其子女,“您放心,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这句话,让老人感动不已, “应急先锋”到“全程管家”,吕金莲用“网格速度”与“服务精度”,拧紧了独居老人的“安全阀门”。
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网格温度”
社区十字路口的小卖部里,第二网格专职网格员胡翠云的柜台永远冒着热气,免费充电线挂在显眼处,应急药箱贴着“速效救心丸在最下层”的便签,微波炉旁搁着给户外劳动者的隔热手套。
这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因她的主动申请,变身为24小时开放的“暖心驿站”。老人们买完菜累了,喜欢来这里歇歇脚;手机没电了,也会来这儿充电;口渴了,还能喝上免费的茶水。这里甚至还承担着失物招领的功能,不少居民在这里找回了遗失的物品。
86岁晁奶奶患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儿女长年在外打工,行动不便的她生活面临着诸多不便。作为网格员,胡翠云经常主动上门为老人送饭,帮忙代购生活必需品,每周雷打不动的血压测量,让她对老人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
平日里,老人家里下水管道堵塞,是她第一时间联系疏通人员;天气变冷,她又热心帮老人张罗棉衣被褥,老人深夜突发高血压,她背着老人冒雨拦车;寒潮来袭,她踩着积雪送来新棉鞋,胡翠云的“备忘录”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网格中的大事小情。
晁奶奶逢人便说:“这姑娘真贴心呀!让我感受到儿女就像在身边一样,她就是我的家人!”
三百六十天无死角的“网格深度”
在第五网格的老旧平房区,一袭蓝大褂是居民最熟悉的“安全色”。专职网格员宋惠琴的蓝褂口袋里,装着孤寡老人的用药时间表、低保户的水电卡号、巷道路灯的维修记录。
宋惠琴所在的网格多为老旧平房,每逢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她整夜难眠,牵挂着漏雨的屋顶、堵塞的下水道、老化的电路,更放心不下独居老人的安危。
她视网格事务为家事,常年穿着蓝大褂穿梭街巷,暴雨突袭导致下水道堵塞,她第一时间冒雨徒手疏通;看见有困难的群众,她默默自掏腰包购置粮油、被褥;发现孤寡老人家中电线裸露,她立刻联系电工上门维修。邻里们总能在街角巷尾看见她俯身清垃圾、踮脚修路灯、弯腰通管道的身影,亲切称她为”热心大妈”。
“同住一个院,就是一家人,互帮互助才是好日子的底色。”宋惠琴动情地说。
这些发生在网格里的故事,是基层治理的“微缩景观”,更是“以心换心”的生动注脚。当“阀门转动”守护安全,“小店变身”传递温暖,“蓝褂穿梭”编织幸福,华森社区的网格员们正用行动证明,最好的治理,是带着烟火气的守望相助;最暖的守护,是把群众事当成自家事的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