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瑛 通讯员 徐涛 徐辉
在2024年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换届大会上,一位年轻医生的当选引发关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常印教授荣膺新一届全国委员。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地位的认可,更标志着河南烧伤医学跻身国家一流方阵。从韩国访学到2014年参与“8.2”昆山工厂爆炸救援指导,从基层科普到国际学术,这位烧伤医学专家用近二十年光阴,在人体组织的修复重建中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医者之路:心怀感恩,步履不停
在王常印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对教导过自己的师长心怀感念。从小学到研究生及留学韩国,每个阶段的老师对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说:“没有他们的教诲,就成就不了今天的自己。”正是这份感恩与执着,推动他在烧伤与修复重建外科领域不断精进。从带组教授到病区负责人,他逐渐成长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近五年来,他的总门诊量达1.2万人次,主刀手术近3000台,数字背后是无数患者重获新生的喜悦。此外,他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多篇SCI和中文核心论文,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科研学术奖励。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团体委员和期刊编委。凭借突出贡献,他连续多年获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科室每病区手术最多奖”、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
技术突破:博采众长,敢为人先
在临床实践中,王常印注重经验总结和技术创新。他说:“常规书本之外的智慧,往往源于实践中的探索和融合。”王常印深知,要保持创新和竞争力,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需我优”的理念。他不断向全球高端及临床实践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他和团队致力于人工皮肤替代研究,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为烧伤与修复重建诊疗提供了新方向。
医者情怀:以心愈心,温情慰藉
在王常印看来,医学不仅是技术的施展,更是心灵的疗愈。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技术和高尚医德,还要注重人文关怀。他说:“人文关怀是医者的核心价值观,对待病人需怀温心、耐心和责任心,不能给病人造成伤害,这是医生的底线。”王常印强调,对待患者,要换位思考,综合考虑其疾病、家庭、心理及经济压力,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他始终保持与患者平等沟通,用高超的技术、高尚的医德和优质的服务,加上科普知识和心理疏导,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正是这种理念驱策下,许多患者得以快速康复,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团队引领:聚沙成塔,共赴山海
作为团队领航者,王常印倡导平等尊重的协作文化。“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常说,“要尊重成员特长,为其搭建成长舞台。”通过制定科训、组织培训及鼓励学术交流,引导团队成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对外学习,找到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不仅在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屡获殊荣。团队多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并获得表彰。团队还积极投身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烧伤防治的认知。
未来发展:立足中原,放眼世界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现新作为。面对未来,王常印豪情满怀。王常印表示,将继续秉持“医者仁心,敬佑生命”的专业精神,积极推动烧伤外科学发展与公益实践。王常印认为,随着知识普及和技术进步,烧伤发病率将逐步降低,而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领域将有重要发展。王常印说,正积极筹建河南省组织再生与创面修复学会,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更多患者谋福祉。
医者仁心,止于至善。王常印,一个名字背后承载着无数生命重生的希望。从青葱学子到学科领航者,王常印用近二十年完成了一场生命的修行。在那些被灼伤的躯体上,他不仅修复着破损的皮肤,更重塑着医学的温度与高度。当问及何为理想中的医者,他微笑道,永远做患者值得托付生命的人。这或许就是“大医精诚”最朴素的注解,以仁心仁术,守护每一个受伤生命的重绽光华;用行动诠释,医疗的温度不仅源于技术的突破,更是植根于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