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河南经济报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黄莎莎
近日,正值小麦扬花期,是小麦育种者最忙碌的时刻,是小麦育种的关键时刻,更是种质创新的关键时刻。组配组合、去雄、杂交授粉,济源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争分夺秒,穿梭于碧绿的麦浪中,只为培育每一粒好种子,扎实推进特色功能小麦新品种培育工作。
一个综合表现优良的小麦新品种,需要科研人员10余年持续不断观察记载、选拔、淘汰,创造、改进。人工去雄杂交是小麦育种的最关键环节之一,每年的4月中下旬,科研人员都会抢在小麦扬花前的那几天人工配制杂交组合,主要是通过现有的种质资源及外来引进的一些优质种质资源,通过杂交组合配对,为连续选育一代代新品种做好基础工作。
小麦育种是一个连续性的漫长的工作,科研人员要熟练掌握上千份种质材料的特征特性,选择优异的种质资源,通过人工配制杂交组合、田间选择、鉴定筛选、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环节,对选择的优异品系进行适应性、抗逆性及丰产性等方面综合观察,随后经相关部门审定后才能走入市场,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小麦育种是济源农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小麦课题组全体成员始终牢记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以粮食安全、种业振兴为己任,落实“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