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孙聪利
在平顶山市湛河区姚孟街道阳光苑社区,一间不足 20 平方米的 “高姐说事” 调解室,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亮点。在平顶山市、区政法委的指导下,社区以综治中心建设为引领,将调解室打造成矛盾化解 “终点站”、民意汇聚 “前哨岗”、法治传播 “微课堂”,用 “情为线、理为针、法为尺” 化解 300 余起矛盾纠纷,实现 “小纠纷不出楼栋、大矛盾不出社区”。
初心如炬:从 “一人红” 到 “万家暖”
阳光苑社区成立于2002年,作为河南火电一公司的家属院,属于典型的以厂带院式社区。这里有59栋居民楼,常住户2980户4488 人,其中老年住户占一半以上,这里也是湛河区的社区党建示范点。
“高姐说事室”是阳光苑社区的一个调解品牌,由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高雅环创建。
故事始于一个朴素的信念 ——“居民的堵心事,就是我的心头事”。2015年,时任社区居委会主任的高雅环将自己的办公室改造成“说事室”,她用一双 “跑不断的腿” 和一张 “磨不破的嘴”,努力叩开、打开居民的“烦心门”。
有一次,该社区4号楼因楼上装修导致楼下渗水,引起了一场激烈纠纷。楼下居民黑某望着墙皮剥落的墙面愁眉不展,楼上杨某却因改装管道责任认定僵持不下。双方协调无果后找到“高姐说事”。
调解员第一时间上门,从邻里情谊到责任划分耐心沟通,最终,杨某主动承诺维修,黑某也积极配合。
这起纠纷的圆满解决,让居民们看到了“高姐说事” 调解室的作用,渐渐地,“高姐”成了“红人,“高姐说事” 渐成居民解决矛盾首选,但高雅环深知一人之力有限,开始培养接班人,传递 “高姐” 接力棒。
力量生根:“党建红”引领“共治蓝”
当“高姐”的接力棒交到陈小华手中,基层治理的“化学反应” 也在悄然发生。
在市委政法委、区委政法委和区委社会工作部的关注和指导下,调解室坚持“红色引擎”驱动,组建起了“党员先锋 + 专业调解 + 网格管家 + 志愿力量 + 法律智囊”的30人共治矩阵,形成了“居民提需求—集体议方案—联动解难题”的闭环联动工作机制。
“党员先锋”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参与矛盾调解,遵守社区规章制度;“专业调解” 人员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依法依规处理纠纷;“网格管家” 熟悉居民情况,及时发现和上报问题;“志愿力量” 来自居民,热心公益;“法律智囊” 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律师等组成,提供法律支持和专业意见。
前段时间,赵某停车在狭窄主干道,导致刘某驾车擦碰,双方争执不下。陈小华带队联动物业,厘清责任,以 “情理结合” 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赵某主动赔偿 300 元,矛盾两小时“熄火”。
多元共治:“法理情”浇灌社区和谐花
“问题解决不能光靠劝和,还要讲法、讲理、讲公平!”“高姐说事”室创新引入司法所、社区律师等专业力量,搭建“法律+人情”双轨调解模式。
去年冬天的 “远程维修记”,堪称 “法律 + 人情” 双轨模式的经典案例。41 号楼居民张某因二楼邻居厨房漏水多次联系未果求助,调解员通过网格信息库联系到在外地的房主儿子赵某,协调物业关闭水阀,并远程指导。一边连线司法所律师起草《临时维修委托书》,一边协调物业启动关闭总阀,远程视频指导维修方案。赵某收到维修全程影像记录,感动不已。
从管道滴答声到广场舞分贝争议,从物业费缴纳纠纷到老年人赡养难题……“高姐说事”调解室的工作日志里,写满了“法理情”的三重奏。
“有问题找高姐,心里就踏实!”阳光苑社区正以调解室为圆心,画出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这个不足 20平方米的空间里,流淌着的不仅是家长里短的温情,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智慧结晶。
小调解室蕴含基层共治“密码”
从高雅环到陈小华,十年“高姐”接力。她们以“情”为纽带叩开居民心门,用“理”作钥匙解开矛盾死结,将“法”化为基石筑牢治理根基,让这间小屋从“一人红”的单兵作战,蝶变为“党员先锋 + 网格管家 + 法律智囊”等30人组成的共治矩阵,织密了民意收集网,激活了多元共治力。
在这场“情法理”的三重奏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藏着“枫桥经验”的新时代注脚——不是简单的矛盾“灭火”,而是以共治理念厚植社区认同,让“陌生人社会”蜕变为“熟人共同体”。
小空间里有大能量,小调解中见大情怀。当“有问题找高姐”成为居民的共识,当调解室的绿萝长成绿瀑、锦旗叠成勋章,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厚度,正通过这方“微阵地”扩展开来。这既是新时代 “枫桥经验”在社区治理中的鲜活实践,更是以“小支点”撬动基层“大治理”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