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栗凤娇 郭俊娟 实习生 李雨亭
搭建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平台、开展跨界对话与深度合作、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4月25日至27日,第十二届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300多名精英人士聚在一起,围绕生物防治的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和实践应用展开深入研讨,推动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创新发展。
据悉,此次大会由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承办,北京中保绿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优绿农(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化工行业分会协办。
在开幕式上,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卫文星,河南科技学院副校长王洪亮,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陈昶等发表致辞。开幕式由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封洪强主持。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卫文星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封洪强
卫文星表示,生物防治技术因其环境友好、靶向性强、长效稳定的特点,已成为破解化学农药依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田生态平衡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发出井冈枯草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10余种,为黄淮海区域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河南科技学院副校长王洪亮
王洪亮说,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对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技术创新瓶颈、市场推广难题等诸多挑战。
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陈昶
陈昶回顾了生物防治的历史,从国家层面分析了生物防治产业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向。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处长郭永旺
在特邀报告环节,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处长郭永旺、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处处长袁善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陈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杨丽荣等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相关情况。
针对生物农药产业如何发展,郭永旺建议,不仅要坚持“四个关注”(关注农户需要什么样的农药、关注生物农药产品质量、关注生物农药防控评价、关注生物农药使用技术),也要坚持“两个融入”(融入市场接受检验、融入统防统治服务),还要推动生物防治“三进”(进基地、进农户、进组织)行动。
对于我国生物农药登记管理政策及评价技术要求,袁善奎认为,当前生物农药国际市场强势增长,跨国公司纷纷加入生物农药研发行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农药发展应用。下一步,要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生物农药产品迭代升级,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加强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
陈捷围绕木霉活性素产品的开发背景、开发技术提升,以及木霉工程蛋白应用技术等进行详细讲解,并提出了未来木霉活性素创制与应用技术从“自然”开发到“自然”应用的观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杰提出,病虫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虫口夺粮”的压力和潜力并存,要加强绿色防控,力推生物防治。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杨丽荣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压舱石’。但是在作物病害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不断滋生蔓延等现实条件下,加强生物防治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杨丽荣针对小麦、大蒜、花生和果蔬土传病害引起的连作障碍等,进行了作物病害生物防治案例分享。
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张猛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处处长袁善奎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陈捷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杰
除了特邀报告外,本次大会还设置了专题报告、经验分享和产品技术展览等多个环节。参会人员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当前全球农业正面临绿色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技术作为减少化学农药依赖、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核心手段,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全球农业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作为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受到了广泛关注。
此次大会在郑州成功举办,充分发挥河南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与区位辐射力,搭建起全国性产业交流平台。通过产学研深度对接,可加速生物防治科研成果向黄淮海乃至全国农业产区转化;推动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共享,助力破解产业发展共性难题,增强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核心竞争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将以本届年会为契机,共同攻克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中“最后一公里”难题,让科技创新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灿烂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