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叶蓬蓬小麦肥,杨花风里杜鹃啼”每年农历四月末五月初,当夏天温热的阳光悄然拂过,在广袤的西平大地上,小麦如同诗人的笔触,从青涩到饱满,直至麦香扑鼻、金波荡漾。这,是大地艺术最辉煌的一章。

在西平这片被麦香浸润的土地上,馍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西平人情感的寄托,是家的味道,是乡愁的解药。河南作为粮食大省,一日三餐都以面食为主,西平县作为“全国小麦看河南、优质小麦看西平”的粮食大县,馍的做法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西平小麦的72变,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西平人对馍的喜爱。
爱吃馍的西平人,将馍做出了花样,吃出了新意,这几种蕴含在美食里的健康密码,您还没吃过哪一种?
酥脆可口焦馍香
西平焦馍,更像一种零食,香酥薄脆,咬上一口,“咔嚓”声响起,香脆可口,回味无穷。那是一种刻在河南人心底的童年回忆。
在西平大道中段,一家叫圣择焦馍的店面由来已久。西平县许许多多的门店,都有焦馍销售。
麦秸火下的铁鏊子,是焦馍的灵魂所在。面粉与芝麻的邂逅,成就了它独特的风味。清水和成的面团,撒上一把芝麻,揉成略硬的面团,醒十分钟,接着,面团在案板上变成了一个个小剂子,擀成薄片,放入电饼铛,小火慢炕,勤翻面,直到水分蒸发,最后利用锅的余温烘干,晾凉后的焦馍又脆又香,是茶余饭后的最佳拍档。
这是记忆中焦馍的做法,如今有了机器,用了科技,省时又省力。
据店老板王东胜介绍,西平县的广宇超市、迎宾馆的焦馍和烙馍都由他家供应。2023年,有两个外国游客到西平游玩,品尝了西平焦馍后大加赞赏,临走时硬把这西平特产带回家乡。别看这小小的焦馍,每逢节假日便“漂洋过海”,外地的西平人都会打电话让邮寄,家乡的焦馍是纵然相隔千里,也能唤起西平游子共同记忆的味道。
说起焦馍,西平县著名中医师敬满芳有独到见解:“根据中医文化,西平焦馍有化积食、健脾胃的功效,中医有个理论叫焦香者入脾。当人体内有湿的时候,中医主张要用焦香的东西来健脾、化湿。如果牙口尚可,老年人不妨经常食用,消食健胃、有助健康!”听了专家的话,记者不禁想起采访过的百岁老人,有不少年轻时擅长做焦馍、一生爱吃焦馍,难怪会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包卷百味烙馍香
每天早上,在护城河路的佰吃福早点摊前,挤满了来吃烙馍的食客。
受麦香滋养的西平人,自然也爱吃烙馍。散发着热气的烙馍,不等拿到面前就已清香扑鼻,更何况咬到嘴里呢?烙馍一张张揭开,抖一抖,捏一捏,完好如初,看起来像丝绸一般柔软,卷起菜来也坚韧。因为烙馍食材天然,吃起来不上火,就像质朴醇厚的西平人。
“我这个小店开20多年了,每天早上菜馍能卖四五十张,烙馍能卖200多张,从不间断。”
烙馍是西平人的童年回忆,也是西平餐桌上的“百搭明星”。
店老板介绍,烙馍做法很简单,开水烫面,成就了它柔软而不易硬的特性,擀薄后蒸熟,馍柔软而筋道,口感醇香,保存时间也比较长。现在有了机器,吃烙馍就更方便了。
土生土长的西平籍人士、西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丁中华介绍,万物皆可卷。烙馍可谓是馍界的“内卷之王”,想吃什么就卷什么。烙馍炕粉条、烙馍卷豆腐、烙馍卷撒子等名扬天下,即使卷上炒豆芽、炒土豆丝、炒辣椒等家常小菜,烙馍照样能与其完美地融合,卷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烙馍卷菜从构思到完成,步步体现着嫘祖后人的智慧,不禁令人联想起数千年前的嫘祖——谁能比她更懂得博爱与包容?包卷一切的烙馍,就像西平人的性格,用勤劳包容生活中的一切酸甜苦辣,把人生中的千百种滋味卷在一起,卷出了幸福的味道。
金黄暄软油馍香
几根小油馍,一碗胡辣汤,得劲儿!也恰似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据资料显示,西平油馍大有名气,应该追溯到清代。乾隆二十四年春,乾隆突发兴致要去嵖岈山赶庙会,于是化装成一名员外,轻车简从,一路向南。行至出山韩家祠堂,天色已晚。随从问用何膳。乾隆说,路途颠簸不觉有饿,何况深山老林有何好吃的东西?正在此时,飘来油香,伴着叫卖,“黄焦油馍喽!香酥可口!”乾隆一听龙颜大悦,问此地何处?答曰出山。乾隆说:“出山进山,山外有山,就吃黄焦油馍”。少顷,棠溪米酒和油馍奉上,乾隆试了一口连说:“酒好,油馍好!”而后,乾隆下令传习出山油馍,并且引进宫中,成为了御膳佳品。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油馍,又称油条,油炸面类食品。制作简单,味香扑鼻。选上等小麦粉掺水和成软面团,置于油案板上,或擀或扯,后切成条状,下到滚油锅中。稍许,发暄起泡,用笊篱或长竹筷子翻几个过儿,捞出控油即可。刚出锅的油馍色泽好,金灿灿、黄腾腾、泛着光亮;油漉漉、润乎乎,外焦里香。饿不饿的,吃上一根,顿觉余香在口,回味悠长!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带一筐油馍走亲戚,到亲戚家途中会吃掉三分之一,到亲戚家了觉得不好意思便惦着油馍筐子使劲往上晃,造成还是满满当当的假象。
如今,西平街头的很多早点店,都少不了油馍这种传统吃食,无论配着西平的咸豆腐脑、粉浆面条或是胡辣汤,再加个小咸菜儿,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儿。随着烹饪技法不断更新,市面上不但有油馍头、小油条以及两根缠在一起的“油炸桧”,还有小油饼和鸡蛋灌油条。其实,无论哪种做法、哪种形式,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浸润着人间烟火里寻常又幸福的味道,只要你细细品味,总能品出西平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青蔬白面菜馍香
白面擀成双月亮,时蔬野菜放中央。最是人间寻常味,神仙尝过亦言香。
在西平各大酒店餐厅里都是食客满满,座无虚席,络绎不绝,而每桌必点的一道菜,就是西平菜馍。

一张大馍上铺满馅料,再盖上一张大馍捏合在一起,放入平底锅中烙熟,就成了西平人喜爱的菜馍,趁热的时候咬上一大口,真是满足极了。
菜馍,是西平人对蔬菜与面食结合的独特理解。半烫面的柔软,包裹着荆芥、黄瓜丝与葱花的鲜美,一个鸡蛋的加入,让馅料更加丰富。烙至外皮微黄,内馅熟透,每一口都是外焦里嫩,麦香阵阵,菜香悠悠,每一口,都是味觉的极致享受。
说起西平菜馍,还有一段故事呢!相传明崇祯十年,李自成攻克西平,义军遍挖地中野菜做菜馍充饥,把军粮分给五沟营穷苦大众。百姓感激涕零,高呼闯王万岁,后也效仿义军做菜馍吃,至此菜馍便在明末盛行,一直传到今天。
去年夏天,记者采访百岁老人朱三妮时,老人表示对菜馍情有独钟。一到夏季,天气闷热,老人们吃东西没胃口,但塌出的菜馍,软香可口,吃着清爽,又不伤胃,天然蔬菜和野菜还清热解毒,正好适合老人食用。
长寿之乡烟火气,灶屋菜馍正飘香。对西平人来说,咬一口菜馍,吃下的是美味,得到的是温暖和健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平面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焦馍酥脆,烙馍美味,油馍醇香,菜馍营养……不仅如此,就连那自家酵子发的白面馍又大又软,配上辣椒圈或酱豆,真是费馍。这些馍,不仅仅是食物,它们承载着西平人的智慧与情感,是代代传承的饮食文化。不论你是远在他乡的西平人,还是初次接触西平面食的食客,这些经典美食,无疑是最直接感受西平饮食文化的窗口。你也可以动手尝试,在那简单的一揉一烙之间,你会发现——此味只应西平有,只愿顿顿品馍香!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见证者”,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农业生产始终是河南的重中之重。西平是粮食大县,在洪河水的滋养下,绘出了农业好“丰”景,滋养出百岁老寿星。
近年来,西平县从规模种植、农产品加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聚焦“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打造小麦全产业链,做强小麦文章的谋篇布局,走出了一条依托小麦主导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以今三麦食品等企业为重点,培育现代化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打造国内餐饮食材中央厨房工厂基地,推动“大粮仓”迈向“大餐桌”。2018年,“西平小麦”荣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2019年,荣登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叫响了“西平小麦”的国字号品牌。
好麦出好粉,好粉出好品。推动品牌落地,打造爆款产品,西平县最“豪横”的土特产——“西平小麦”当之无愧。在西平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1家。以此为依托,小麦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成了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中原粮仓出好粮,百里沃野翻麦浪。好麦好面做好馍,美食滋养人健康。
西平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物产优质,是一片长寿的乐土、养生的福地。据统计,西平县目前百岁老人有120多位。以小麦为原料的西平焦馍、西平烙馍、西平馓子等产品也声名在外,远销全国。当下,西平县正在加快从“粮仓”到“厨房”再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布局,放大优势、突出亮点,做大做强小麦产业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做大做强长寿食品大文章,助推“十县建设”蹄疾步稳。
快麦收了,请来尝一口西平的麦香……(驻报全媒体记者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