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关注 > 正文
从戍边战士到“鸡司令”——退役军人耿海潮的乡村振兴奋斗路
时间:2025-05-19 15:00:46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媛媛

  在豫东平原的宁陵县,有这样一位退伍军人:他脱下军装后扎根乡土,用15年时间将3000只肉鸡的“小作坊”发展为年总出栏量约3000万只的现代化养殖标杆企业;他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托起乡村振兴的小康梦;他以军人特有的坚韧与担当,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赤子情怀。

  他就是河南省宁陵县劳动模范、被人戏称“鸡司令”的耿海潮。

  军魂铸就初心:从保家卫国到振兴家乡

  “我曾经是一个兵,这辈子心中就有永不磨灭的梦想。”这是耿海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2年12月,16岁的耿海潮怀揣报国理想参军入伍,在新疆军区某部戍边两年。雪域高原的艰苦环境,磨砺出他钢铁般的意志,部队生涯更让他深刻理解了“责任”与“使命”的分量。退伍时,他带着“优秀士兵”的荣誉证书回到家乡,但军人的热血并未冷却。

  “看到乡亲们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心里不是滋味,总想着寻找一条与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的道路。”2008年,已在青岛正大公司担任技术经理、月薪两万的耿海潮,毅然辞职返乡。面对家人的不解,他坚定地说:“农民想脱贫,缺的是技术和机会。我现在有了这个能力和技术,就要带着大家一起干。”

  耿海潮拿出全部积蓄又借了一部分资金,在阳驿西村建起了第一座养鸡场。那时,虽然鸡棚是简陋的、条件是艰苦的,但耿海潮的信心却无比坚定:“我不管起步有多难,一定要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为乡亲们通过养殖增收致富趟出一条路来。”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波动接踵而至。但耿海潮始终保持着军人的硬作风:吃住在鸡棚,日夜钻研技术;为打开销路,他带着样品跑知名屠宰企业。2010年,合作社首棚肉鸡出栏便盈利8万多元,他用这“第一桶金”向乡亲们证明:跟着“鸡司令”,有奔头。

  创新突围:打造中原养殖业“航母”

  “军人打仗要冲锋,搞产业、上项目更要敢闯敢拼,要抱定必胜的信心。”耿海潮的养殖路,始终贯穿着创新与突破。

  技术攻坚,引领行业变革。创业以来,从最初的地面养殖到网床养殖,再到三层叠层笼养数字化养殖,耿海潮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技术壁垒。2015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传统养殖面临转型压力。耿海潮敏锐抓住机遇,投资200多万元在逻岗镇林场建起了11座生态养殖大棚。林下养殖不仅实现污染零排放,还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将人工成本降低40%。

  “这么大的场子,连鸡粪味儿都闻不到。”参观者无不称奇。2020年,他又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一个数字化养殖基地,通过智能温控和自动刮粪系统,其主导研发的“全厂数字化智能养殖系统”获得两项国家实用创新型专利,年出栏量突破1260万只,产值达2亿元,并最终成长为“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耿海潮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是用科技推动养殖产业升级,让养殖更高效、更环保。”

  模式创新,筑牢共富根基。“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抱团才能取暖。”耿海潮首创“五统一保”模式(统一供苗、饲料、技术、防疫、销售,保底收购),让社员零风险增收。宁陵县龙腾民发养殖合作社成立后,240余家养殖户加入,年出栏量超百万只,带动500余户群众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他的养殖企业实现“带贫分红基金”,累计向困难群众分红超300万元,真正实现“养一只鸡,富一方人”。

  产业链延伸,激活乡村经济。从养殖到屠宰加工,从有机肥生产到冷链物流,耿海潮不断延长产业链。2023年,其企业与青岛正大、山东布恩等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肉鸡通过订单直供市场。同时,他积极响应国家“三农”政策,打造河南首个三产融合循环产业:养殖废弃物制成有机肥反哺高标准农田,农田产出的玉米、大豆又成为肉鸡饲料,真正实现“鸡食与粮肥施于地”的绿色循环。“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让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耿海潮自豪地说。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军人作风我一直保持着。回顾10年的创业奋斗历程,虽然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其间,也迷茫过、失落过,但从没有想过放弃梦想。”回顾创业路,耿海潮信心倍增,他坦言,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养殖路,都是凭自己的双手奋斗的结果,感觉收获了幸福、也体现了自己奋斗的价值,“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我感觉现在自己奋斗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

微信图片_20250519145634.jpg

  赤子情怀:让乡村振兴“战旗”高高飘扬

  在耿海潮看来,退役军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经济财富,更在于扛起社会责任。

  心系乡亲,做联农共富“排头兵”。“如果没有耿总手把手教技术、签保底合同,我哪敢养鸡?”社员李军感慨道。为打消农户顾虑,耿海潮将风险扛在肩上:市场价下跌时,他按合同价收购;疫病高发期,他自掏腰包请专家驻场指导。做养殖14年间,他的企业带动周边多个县、乡(镇)发展养殖分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帮助73个贫困家庭稳定脱贫。

微信图片_20250519145639.jpg

  热心公益,当群众信赖“贴心人”。2020年以来,疫情、暴雨灾害突袭,耿海潮第一时间向养殖基地的党委政府捐赠价值近百万元的防疫、慰问物资;每年春节,他与员工带着米面油走访孤寡老人、弱势群体,用行动温暖寒冬;2024年5月1日,他在宁陵县人民公园东广场发起“致敬最美劳动者”公益捐赠活动,将价值5000余元的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和西瓜送到30余名环卫工人手中。“企业的关怀实实在在暖到了我们心坎里!”环卫工人郭广玲捧着物资感慨。

  反哺乡村,修路架桥惠民生。“要想富,先修路。”耿海潮深知基础设施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2022年,他捐资10余万元为逻岗镇修建硬化乡村道路,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难题。村民王大爷感叹:“这条路修到咱心坎上了,收粮卖菜再不用绕远道了。”

  助力振兴,打造乡村新图景。从产业帮扶到公益支持,耿海潮的足迹遍布宁陵乡村振兴的每个角落。在脱贫攻坚战中,他积极呼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参与社会公益日、脱贫捐助、科技助农、资助贫困学子等社会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传承使命,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在耿海潮的养殖基地,总能看到一群年轻人跟着他学技术、跑市场。作为肉鸡养殖行业的“鸡司令”,他不定期举办免费的创业培训、技术培训和养殖沙龙,累计培养技术骨干200余人。

  如今,耿海潮创办的聚民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获评市级扶贫龙头企业、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和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多个荣誉称号,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标杆企业。

  “行业因为有我们的努力而得到前进,员工因为有企业的存在得到幸福,家乡因为有企业的存在人民感到骄傲。”耿海潮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段话时,眼中闪烁着光芒。

  从戍边战士到“鸡司令”,耿海潮用23年光阴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铮铮誓言。在他的带领下,宁陵县的肉鸡养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强转精,成为撬动县域经济的“金钥匙”。

  如今,耿海潮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息习惯:每天清晨五六点起床,开始安排一天的事务,雷打不动。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指向自己笔记本上手写的对联说:“那上面写着答案——战士退役不退志,产业振兴再冲锋。”

编辑:熊炎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