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须警惕“破窗效应”
时间:2025-05-21 10:36:16 来源: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三夏”大忙时节来临,我省部分县市的麦收正如火如荼,值此时节,网络上关于“放宽秸秆禁烧政策”的言论时有出现,引发部分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疑惑。对此,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于5月20日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回应:河南秸秆禁烧政策并未松动,仍将严格执行全域全时段禁烧要求。这一表态不仅澄清了事实,更提醒我们,秸秆禁烧工作必须警惕“破窗效应”——一旦个别违规焚烧行为未被及时制止,就可能引发更多人效仿,最终导致禁烧防线溃散,前功尽弃。
“破窗效应”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如果对最初的违规行为放任不管,就会诱导更多人效仿,最终导致规则失效。在秸秆禁烧工作中,这一现象尤为危险。过去,部分地区因监管不严,出现“第一把火”后,很快蔓延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不仅加剧空气污染,还使禁烧政策失去公信力。近年来,河南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蓝天卫士”监控系统,组建数万人的巡查队伍,就是为了防止“破窗效应”发生。2023年,河南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3.89%,较禁烧初期大幅提升,这说明只要监管到位、疏堵结合,禁烧政策完全可以落实。
然而,仍有部分农民对禁烧政策存在误解。有人称“烧秸秆能灭虫杀菌”,认为 焚烧秸秆 可以彻底解决病虫害问题。但农业专家指出,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焚烧时,地表温度仅能达到200-300摄氏度,且高温持续时间短,根本无法灭杀土壤深层中的虫卵和病菌。相反,露天焚烧会破坏土壤有机质,导致土地板结,长期来看反而降低农田肥力。更重要的是,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PM2.5、PM10等污染物,甚至释放二噁英等强致癌物。据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秸秆集中焚烧期间,空气质量指数(AQI)可能瞬间飙升数倍,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事实上,秸秆并非“无用废物”,而是宝贵的资源。科学利用秸秆,既能避免环境污染,又能创造经济价值。在我省多地,秸秆还田已成为提升地力的重要手段,长期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作物产量稳步增长。此外,秸秆还可用于发电、制肥、生产环保板材,甚至加工成生物天然气。
当然,秸秆禁烧不能只靠“堵”,更要做好“疏”的工作。部分农户反映,秸秆离田成本高、还田机械不足、回收渠道不畅等问题,确实影响了禁烧政策的执行效果。对此,一些地方已探索出可行方案,如建立“秸秆银行”模式,由政府补贴收储运体系,农民交售秸秆可兑换有机肥或现金;有的地区开发数字化平台,实现秸秆供需精准对接,降低运输成本。这些措施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值得推广。
秸秆禁烧无疑是一场持久战,警惕“破窗效应”,就是要确保政策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让每一捆秸秆都有去处,让每一块农田都得到保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双赢。蓝天白云、沃野良田,是我们共同的财富,禁烧秸秆,守护的不仅是今天的空气,更是未来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