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滨区:以非遗为桥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时间:2025-06-18 11:28:08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曹永飞 通讯员 魏蓝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鹤壁市淇滨区将非遗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工作模式,让非遗资源转化为激活经济、丰富生活、优化治理的核心动力,走出了一条特色非遗发展之路。
夯基垒台强阵地,激活非遗发展新动能
文化赋能,从资源挖掘到价值提升。淇滨区开展非遗全覆盖调研,以图、文、音、像形式建立数字档案,深度挖掘诗经文化、淇河文化等内涵,创新设计 30 余种非遗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以时尚形态融入现代生活。产业培育,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依托樱花里街区、桑园小镇等阵地打造非遗集市,联合工艺美术协会建成《非遗文创馆》,吸引 45 名非遗传承人入驻,开发 1268 件文创产品,承办活动 160 余场,形成 “展示 - 交易 - 研发” 一体化产业集群,带动周边乡村就业。
机制创新,从文化传承到经济转化。开发《非遗嬉游记》等 11 门研学课程,举办体验活动 136 场;推动 “非遗 + 文旅” 融合,在景区打造主题展馆、非遗表演,以文化体验拉动旅游消费,实现非遗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塑优品牌促融合,释放非遗振兴新活力塑造特色品牌,凝聚发展共识。精心打造《非遗有话说》品牌项目,通过线上栏目、数字化档案、非遗新阵地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该品牌以 “让非遗传承人说话” 为宗旨,帮助 30 多项非遗项目、45 位非遗传承人走出困境,其故事先后被 260 余次国家省市各类媒体宣传报道,网络浏览量达 5.36 亿。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吸引了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和支持,凝聚了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了 “人人参与非遗保护、人人共享非遗成果” 的良好氛围。
深化融合发展,破解多维难题。推动 “非遗 + 旅游” 模式,桑园小镇非遗活动带动游客量增长 50%,民宿、农产品销量激增;将非遗融入景区建设与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文旅内涵;开展非遗进校园、社区等公益活动,以文化活动促进社会治理与邻里和谐。推动全民共创,激发内生动力。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非遗活动的创作和传承,从“观众”转变为“主创”,赋予非遗活动更多的活力和创意。组织非遗传承人培训,培育后备力量;鼓励群众自编自演乡土剧目,如“戏曲村超”活动中,群众原创作品既展现地方特色,又激发文化认同,为非遗注入创新活力。
育才聚智强队伍,筑牢非遗传承新根基
精准培育,挖掘传承“领头雁”。聚焦非遗传承人、文化爱好者等群体,挖掘和培养非遗传承 “领头雁”。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壮大队伍,打造传承“生力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壮大非遗传承队伍。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伍,招募志愿者 68 名,发展五个专业领域志愿者分队,协助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保护、宣传、推广等工作。同时,引导学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传承体系。深化服务,提升传承“温度感”。传承人走进校园、社区、乡村开展讲座与技艺传授,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还通过非遗义卖等公益活动践行社会责任。
淇滨区以非遗阵地筑基、品牌激活、人才引领为抓手,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未来,该区将持续探索非遗创新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