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丁光展 通讯员 华夏炎 史莹
熟悉史中喜的人,都因为他手中的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亲切地称他为“发明家”,然而这只是他扎根后勤岗位,服务黄河防汛、服务企业发展,默默耕耘四十余载的一部分成果。
现年58岁的史中喜是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珠集团)服务中心综合维修组组长,曾获得河南省技术能手、黄河工匠、黄河水利委员会劳动模范等称号,今年“五一”节前夕,史中喜又被评为河南省企业“创新达人”。永葆一颗执着于探索创新、突破自我的工匠之心,是史中喜成长为“发明家”的秘诀。
精益求精 铸就底色
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的职业生涯就与黄河紧密相连。从铝电解工到管道工,再到如今的维修组组长,岗位在变,但他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始终未变。
“我入职的第一个岗位是木工,锯木头、钉模板、做门窗……”史中喜说,但他总能在单调的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别人按图施工,他却琢磨着如何让榫卯结构更稳固;别人用传统工具,他偏要改良工具提高效率……“那时候就觉得,干一行就得钻一行,不然对不起手里这碗饭。” 回忆起学徒时光,他的眼神里仍有光。
用史中喜的话说,就是在干木工的几年里,让他明白了干活要弯下身子,要多思考、多琢磨,在随后的四十多年中,史中喜先后在多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凭着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俯下身子、甩开膀子的工作干劲,逐渐把“老手艺”同“新工艺”“高科技”融会贯通,闯出了一条自我成长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勇于挑战、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工作方法,这是他智慧、汗水与担当的结晶,也铸就了他职业生涯的底色。
敢想敢干 破解难题
2021年,对于史中喜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随着黄河水利委员会持续推进“劳模和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为他的创新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门峡水利枢纽1号4500kN门式起重机是枢纽防汛主设备,其变幅钢丝绳维护保养涂油一直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不仅操作繁琐,涂抹效果不理想,还存在漏涂等问题。史中喜与同样奋斗在防汛一线的“黄河工匠”张新超,在工作室联盟平台上开始了一场创新探索。
他们抱着试试的心态,花费了5个月左右的时间,研究出一种新型变幅机构钢丝绳涂油装置。经过实操验证,该装置效果显著,一举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他们的难题。在2021 年汛后设备检查保养实地试验时,这一装置得到了使用者的交口称赞。
这次成功并没有让史中喜停下创新的脚步。他发现水文缆道涂油与变幅钢丝绳涂油类似,但水文缆道跨度更大、距离更远,安全保障更为困难。于是,一个新的想法在他心中种下——研发一种适合水文缆道,更为便捷、安全的涂油装置。
由于对水文工作不熟悉,最初的研发工作困难重重,没有清晰的方向。但史中喜没有放弃,他通过工作室联盟平台,联系到了一名资深“老水文”,在几人的通力合作下,牵引式钢丝绳自动涂油保养装置顺利诞生。
这一新装置利用钢丝绳上原有的测量牵引行架行走,在刮除老油的同时,均匀地涂抹新油、回收废油,同时可实时监控钢丝绳磨损情况及涂油效果。2024年“五一”节前夕,改造升级的高“研”值牵引式钢丝绳自动涂油保养装置,分别在三门峡水文站、潼关水文站水文缆道上试验成功。
听到对讲机里传来作业人员的赞叹:“这设备太得劲了!”史中喜眼中闪过四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热爱,所有的努力与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回报。
创新不止 硕果累累
史中喜的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坚信“点子是逼出来的,浑浑噩噩地得过且过,就别干”。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创新成果如繁星般闪耀。
在水电站运行过程中,水流中携带的杂物和垃圾常常导致水轮机的进水口和导水系统堵塞,影响发电效率,增加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面对难题,史中喜带领团队尝试改变以往的清污方式,变被动打捞为主动拦截。经过多方踏勘研究,他提出“在坝前上游设置循环索道,在索道下方设置拦污装置,利用索道循环运行将污物带至河岸”的设计理念,随后经过无数次的论证和改进,最终设计出了适合三门峡发电站的全自动清污装置——往复式索道清污装置,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水头电站(水流高度大于100米的水电站)、提灌站等清污需求发明的,适用范围更广的“一种新型水电站清污装置”也应运而生,此两项成果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水电站的坝前清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在日常金属管道维修工作中,遇到贴墙设置的管道原有的切割工具无法使用。史中喜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出一种体积小、重量轻、多刀组合、旋转半径小、效率高的割管器,极大提高了日常管道切割作业效率,也填补了当时行业内狭小空间切割管道工具的空白。此外,史中喜发明的新型管道补漏栓、不锈钢折叠坐便器、自锁停车桩等实用工具,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不仅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难题,还降低了维修养护成本。
传承匠心 引领团队
史中喜常说:“一个人厉害不算啥,带一群人厉害才是真本事。”
史中喜所在的班组,主要负责后勤综合维修保障工作,点多、面广、事杂,他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于是在自己刻苦钻研的同时,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与青年职工签订师带徒协议,引导他们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爱操心、爱钻研、爱较真,总像是有使不完的劲。” 工友李占峰对史中喜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印象深刻,“老史脑子里但凡有点可行的想法,就会拽着你开始一起干,有些(技术革新)也失败过,但是他总结完不足后就又开始‘折腾’,一次(试验)不行就两次、三次……”
在史中喜的带领下,班组内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更加浓郁,整体技能水平不断提升,被明珠集团评为“先进班组”。同时一系列的班组革新成果也随之而来:“卷帘机自动停止装置”实现了“机电结合”,提高了设备操作安全系数;“灰尘火花收集装置”再不让砂轮切割机火花飞溅;“新型分流阀”方便了生活废水收集,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面对未来,史中喜说:“当前黄委‘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挥自身特长的便捷平台,我争取以后让更多的‘金点子’‘好办法’‘新成果’在枢纽防汛、保障黄河安澜的一线闪光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