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市:无声世界架心桥 笔墨解纷显真情
时间:2025-06-19 14:45:36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崔新保 通讯员王永强 王晨光
近期,长垣市蒲西司法所调解员张林、程丹丹收到一面绣着“调解纠纷能手 稳定社会楷模”的锦旗。锦旗背后是一场历时30余天、手写超万字调解材料的聋哑人纠纷化解攻坚战。
事情的缘起是三聋哑人对簿公堂,无声借贷陷僵局。 2022年3月至5月期间,聋哑人刘某某、谷某某夫妻先后向同是聋哑人的李某某借款35000元,偿还6560元后,仍拖欠28440元未还。多次沟通无果后,李某某于2025年2月14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偿还本金并支付相应利息。
在接到调解中心转结案件进入调解程序后,调解员张林、程丹丹第一时间拨通了被告的电话,但面对被告长时间的电话沉默,他们敏锐意识到问题的特殊。次日清晨,张林、程丹丹携带案件材料直奔被告家中,发现两位被告均为聋哑人,而原告李某某同样也是聋哑人。沟通成为调解工作的首个“拦路虎”,张林、程丹丹准备连夜联系手语老师,但随即发现双方使用的是“家庭手语”,专业翻译难以奏效。张林、程丹丹转而采用“文字+图示”的原始方式,在笔记本上逐句书写调解内容,累计撰写百余页、上万字的对话记录。为准确传达法律条款,他们将年利率换算成月还款额,用计算器反复演示利息计算过程,直至双方完全理解。
调解过程一波三折,调解中,被告突然提出要扣除托人相亲费用5000元。调解员经多方查证发现,该费用涉及除原、被告之外的另两名聋哑人,形成了“聋哑人托聋哑人找聋哑人”的特殊链条,调解一时陷入了僵局。为了这5000元由谁承担的问题,张林、程丹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双方讲解国家政策和法律,通过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条款并结合手写案例对比,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介绍费5000元由被告承担”的共识。
在深入调查中,张林、程丹丹发现被告谷某某靠每日出摊卖泡面维持生计,其术后虚弱的丈夫刘某某还要带着两个孩子在摊边写作业。基于被告特殊情况,调解员提出“分期还款+利息减免”的“弹性还款方案”:被告每月18日前偿还原告1500元,分19期还清。这一方案既维护了原告合法权益,又为被告保留了基本生活保障,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3月18日协议签署当天,当被告谷某某在调解协议上重重摁下红手印时,这起历时一个多月的无声调解圆满落下帷幕,原、被告也握手言和。次日,李某某送来锦旗,并通过手语激动地表示“我们虽听不到声音,但能感受到你们的用心”。
这起耗时一个多月的调解,调解员累计书写文字材料一万余字,往返当事人居所数十次,真正实现了“让无声的诉求得到有声的回应”。这起“无声调解”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人民调解在解决特殊群体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张林、程丹丹两位调解员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和多种沟通技巧的运用,成功调解了一起聋哑人之间的借贷纠纷。这一案例不仅为类似案件的调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也进一步彰显了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