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药”花香——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团队构建花类药材创新体系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7-02 17:01:47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近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花类药材岗位科学家梁慧珍团队育成的“豫红花1号”入选主导品种之列。同时,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与淅川县福森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联合集成的优质金银花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也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中药材栽培技术。这两项殊荣,不仅彰显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在中药材领域的深厚底蕴,更标志着正加速推进中药材品种与种植技术的迭代升级,推动河南向中药材强省迈进。

对于梁慧珍团队而言,此番成就仅是近年来科研攻关的重要成果之一。团队以科技为翼,深耕中药材领域,成功构建了红花“诱变+单倍体”、金银花菊花“芽诱变+单倍体”等定向复合育种技术体系;通过“药效早代选+农艺中高代选择+多年测试”的精细化筛选流程,团队将传统的十年育种周期大幅缩减至四年,育种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团队累计选育出省级审(认)定的红花、金银花、菊花等10余个品类、30个新品种,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多元化繁荣的华丽转身。

花类药材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璀璨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蕴含着巨大的药用价值与经济潜力。从源头上推动科技研发与产业升级,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而言,无疑是关键一环。自“十三五”以来,梁慧珍团队持续在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等核心环节发力,取得了系统性的重大突破。团队成功构建了“从资源保护到产业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提升我国花类药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筑起了坚实的科技长城。

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团队将种质资源视为产业发展的“芯片”,历经十年艰辛,系统收集并保存了中药材资源2.1万余份,其中花类资源高达4560份,资源保有量稳居全国前列。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活体保存圃+超低温种子库+DNA冷藏库+离体培养”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保存体系,实现了资源的长期稳定保存与高效利用。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为濒危花类药材资源的抢救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后续的育种与产业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育种技术创新方面,团队针对传统育种周期长、突破性品种少的难题,成功应用了“单倍体-化学诱变复合育种”的高效技术体系,并实现了跨越式的升级。通过定向复合育种技术与精细化筛选流程的有机结合,团队大幅缩短了育种周期,并累计选育出了一批具有“高药效、强抗逆、宜机械”特性的中药材新品种。其中,在“豫红花1号-4号”系列中,除了此次入选农业主导品种的“豫红花1号”, “豫红花4号”作为国内首个适宜机械化采收的红花品种,配套便携式采收机效率达人工4倍,成功破解了花药采收难的问题;“密银花1号”支撑建成了河南省首个金银花GAP基地;“药怀菊1号”集药用、食用、观赏于一体,有力推动了产业融合;“豫菊1号”能在-5℃的环境中盛放,将菊花的适种区北推了百余公里;“宛红1号”则支撑了河南省首个山茱萸GAP基地的建设。这些品种普遍具备“高药效、强抗逆、宜机械”的突出优势,为中药材产业的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团队聚焦生产痛点,研发集成了一系列标准化种植技术与生态模式。依托国家和省级项目,团队累计建立了94个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了38个新品种、50余项新技术,示范面积超过1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到1320万亩,经济效益超过亿元。同时,团队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创新“科研引领+企业转化+产业升级”的服务机制,构建了“品种—技术—企业—市场”的良性循环体系。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能。
展望未来,梁慧珍团队将以突破育种瓶颈、强化技术集成、深化链式服务为核心任务,持续加强优异种质精准鉴定与分子育种平台建设,攻关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同时,团队还将研发更多生态智能种植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与绿色农业、数字农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深化GAP基地与全产业链质控体系建设,助力花类药材产业向高产、优质、智能、绿色方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