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发布高温多雨天气中药材土传病害防控技术措施
时间:2025-08-07 12:58:25 来源:
近段时间,高温和降雨天气增多,为田间作物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对于中药材而言,此种气候条件极易导致田间积水,土壤环境处于高温高湿状态,从而显著加剧中药材土传病害的流行风险。
为此,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专家团队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提醒各中药材产区加强病害监测预报,积极采取应急防治措施,有效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强降雨天气过后,田间极易积水,加之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为病原菌的繁殖与传播提供了温床。在此环境下,根腐病、枯萎病、白绢病、猝倒病、茎基腐病、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极易大面积发生,对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这些病害不仅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整株枯死,给药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严峻的病害形势,我们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手段,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病害防控体系。

一、农业防治
及时排水降湿:雨后,田间积水是病害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雨后须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迅速排出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为中药材创造一个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环境。
加强土壤管理:通过及时中耕散墒,破除土壤板结,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中药材根系的呼吸和生长,从而提高其抗病能力。
提升植株抗性:合理追施肥料,特别是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强中药材的自身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根据中药材的生长需求,科学调整水肥管理,确保其健康生长。
二、生物防治

施用生防菌剂:雨后及时在田间施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多黏类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这些生防菌剂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生长,降低病原菌基数,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使用生物农药:针对具体发生的病害,可选用中生菌素、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乙蒜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针对性防治。这些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等优点,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化学防治
在病害发生或流行风险极高的地块,化学防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但需注意科学选用药剂和精准施药控害。
科学选用药剂:应选用已登记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如250克/升丙环唑40毫升/亩、40%异菌·氟啶胺1500倍液、30%精甲·噁霉灵1500倍液等。这些药剂在防治土传病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能够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精准施药控害: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和天气条件,及时进行科学防治。采用轮换施药的方式,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确保防治效果。同时,注意施药的浓度和次数,避免过量施药造成药害和环境污染。面对夏季高温多雨天气带来的中药材土传病害挑战,我们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手段,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病害防控体系。(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专家、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豫北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秦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