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漯河 > 正文
舞阳县马村乡:深耕“一朵菇”织就致富路
时间:2025-08-09 12:26:51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石桂林 通讯员 田重阳

  近年来,舞阳县马村乡立足资源禀赋,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通过全链条布局、集群化发展,推动特色产业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成功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

  聚焦全产业链构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规模化种植夯基础。该乡立足“食用菌之乡”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褐松茸、雪松茸、香菇等特色品种,通过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全乡建成林下香菇大棚184座、珍稀菌类智慧大棚40亩,配套251座高标准香菇种植基地加速推进,实现全年接续生产。在明盛科技产业园,33间仿生态智慧菇房配备先进环境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光照和通风,单位面积产能提升300%,仅一期项目年产量就达3000余吨,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2025年全乡食用菌鲜菇总产量突破3500吨,带动就业岗位近600个,成为舞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科技赋能强链条。该乡瞄准食用菌深加工环节,通过精准招商延链补链,推动食用菌产业从种植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总投资3.5亿元的明盛菌业现代化食用菌产业综合体一期3号菇房已建成投产,计划招引舞阳福来盛食用菌深加工项目(投资1亿元)和珍稀食用菌三产融合产业园(投资1.5亿元)将相继落户马村乡。特别是珍稀食用菌三产融合产业园项目,建设了干制食用菌生产线、食用菌罐头生产线和多糖多肽萃取生产线三条高附加值产线,将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到生物医药原料的跨越。同时,马村乡委托漯河铸成商标事务所申请农产品商标4个,培育“马村食用菌”区域公共品牌,推动产品溢价增值超过30%。

  循环经济促生态。创新构建“菇—禽—肥—粮”绿色农业生态循环体系,破解资源约束与环境污染难题。针对明盛科技每月10吨基料的庞大需求,以及舞阳县9家双汇养殖场3000多万只鸡产生的鸡粪处理难题,马村乡引进总投资1.2亿元的福莱特食用菌循环经济项目。该项目通过将花生、玉米、小麦等秸秆与鸡粪、豆粕科学配比,加工成高品质食用菌培养基料;菌菇采收后的废弃基料再加工成2万吨有机复合肥还田,形成“秸秆鸡粪—基料—蘑菇—有机肥—农田”的闭环系统。项目年处理鸡粪、秸秆3万吨,产出基料4万吨,不仅解决面源污染问题,还降低菌菇生产成本20%以上,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目前,以绿网菌业为核心的3公里范围内,已集聚双汇、福莱特、北大仓、昊锐等多家企业,形成全国少见的农业静脉产业集群。

  突出机制创新,激活内生发展动能

  该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产业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党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创新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整合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对接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具体运作中,党支部负责组织动员与协调保障,合作社统一提供菌种、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龙头企业专注市场开拓和品牌运营,农户可选择土地入股、务工就业或承包经营等多种参与方式。在湾王村,党支部与河南薯民颂公司建立“双绑”机制,村民除获得土地租金外,还通过提供劳务、共享销售渠道,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全乡70%以上农户,户均增收超4000元,形成“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多赢格局。

  “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内力迸发。全面推行“农户绑合作社、合作社绑龙头企业”的“双绑”机制,通过契约明确各方权责,确保农户稳定分享产业链收益。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设定最低保护价,市场价高时随行就市;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统一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同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从企业利润中提取3%作为风险准备金,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在任桥村,通过与药企签订保价收购合同,发展金丝皇菊种植,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目前全乡29个行政村实现“双绑”机制全覆盖,700余户脱贫户及监测户获得产业奖补资金50余万元。

  村集体经济培育机制,激活发展动力。实施“三资盘活+多元经营”模式,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对各村闲置校舍、仓库等资产进行评估改造,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实现增值。范台村将闲置土地整合建成仓储物流中心,与电商企业合作发展冷链物流,年增集体收入3万余元。开展“一村一品”集体经济提升行动,建立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明确村集体收益的30%用于村民分红、40%用于产业再投入、30%用于公益事业。2025年全乡2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3%,其中4个村年收入突破50万元,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均超5万元,三分之一村庄突破20万元。

  强化数字赋能,拓展产销融合通道

  近年来,马村乡抢抓数字经济机遇,推动食用菌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流通体系。马村乡通过着力推进电商直播创新营销力量倾斜,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育村级主播队伍,深入讲解视频拍摄、文案编辑、直播话术等技能。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题培训8场,覆盖村级后备干部、创业青年150余人。直播间设在田间地头和加工车间,通过场景化展示增强消费者信任。在河南薯民颂红薯收获季,负责人现场直播拔红薯、清洗包装及优质红薯苗育种全过程,单场观众超2万人次,年销售红薯5吨。在明盛科技产业园,33间食用菌仿生态智慧菇房配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等参数,自动预警异常情况,消费者可以实现“订单”点品。2024年以来,累计通过“订单”销售,促成省外订单额超800万元。

  马村乡通过三年探索,已初步形成以食用菌特色产业为核心、三产融合为路径、机制创新为保障的乡村振兴新发展模式。该乡以“一朵菇”为切入点,通过全产业链构建、体制机制创新与绿色数字双轮驱动,实现产业发展、生态改善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为县域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下一步,该乡将持续深化三产融合,拓展食用菌功能性食品开发,建设食用菌文化博览园,推动产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奋力打造全国食用菌产业振兴示范乡。

编辑:晏语悦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