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许昌莲城支行:银行业数字化监管能力提升
时间:2025-08-13 15:12:49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韩玲 通讯员 梁思宇
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核心,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近期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而随着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银行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银行业的产品、服务、渠道、模式和组织,也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银行业的数字化监管能力,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课题。
数字化监管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对银行业的运行状况、风险状况、合规状况等进行实时、全面、动态、智能的监测、分析、评估和干预的监管方式。数字化监管的目的是提高监管的效率、效果和效能,保障银行业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提升银行业的数字化监管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数字化监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同样,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到了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法律法规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推动监管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的指南。需要制定和完善与数字化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数字化监管的目标、原则、范围、对象、内容、方法、责任等,保障数字化监管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需要制定和完善与数字化监管相关的标准规范,统一数字化监管的技术、数据、流程、指标、评价等,保障数字化监管的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可持续性。
建设完善数字化监管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基础。技术平台是数字化监管的载体,数据基础是数字化监管的源泉。需要建设和完善数字化监管的技术平台,集成和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供数字化监管的功能、服务、接口等,保障数字化监管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同时,需要建设和完善数字化监管的数据基础,收集和整理银行业的业务数据、风险数据、合规数据等,提供数字化监管的输入、输出、反馈等,保障数字化监管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加强数字化监管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氛围打造。人才队伍是数字化监管的主体,文化氛围是数字化监管的环境。需要培育和提高数字化监管的人才队伍,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数字技能、风险意识、创新思维等的培训和考核,提升监管人员的数字化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需要培育和提高数字化监管的文化氛围,强化对监管人员的数字化监管的理念、价值、责任等的宣传和引导,塑造监管人员数字化监管的态度和行为。
在具体的实施层面。农行从信贷和运营层面进行了具体的实施:
信贷层面上,率先开启“商户e贷”,这种只需要通过后台数据分析,提高了贷款审批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急需短期小额贷款又找不到门路的小微商户是一种极大利好,试推行一进入市场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各大银行纷纷跟进,在试运营结束后,顾客纷纷询问什么时候再上线。
反洗钱、反欺诈问题上,在运营层面,积极响应监管部门的要求,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果和合规水平。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处置、报告的全流程管理,有效防范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推出DRC预警系统,实施监测业务流程对业务流程中可能发生风险的风险点进行标记,同时对于整个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点进行大数据筛查,提示工作人员提高警惕性。
总之,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提升银行业的数字化监管能力,是适应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保障金融稳定和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举措。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平台、数据基础、人才队伍、文化氛围等方面,全面推进数字化监管的建设和发展,为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