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降利率保交房 稳楼市“多箭齐发”
时间: 2024年05月20日15:00     新闻来源:经济参考报     

  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下调房贷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公积金贷款利率、拟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近期,多部门出台新一轮稳楼市重磅“组合拳”,多地也积极响应公布相关政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多部门持续发力优化调整政策措施,释放稳楼市加力信号,预计房地产行业将继续适应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变化,更好地满足居民合理购房需求。

  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的通知,首套和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款比例分别降至不低于15%和不低于25%。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全国首套房、二套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并于5月18日起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政策发布后,多地积极跟进出台相关政策,宣布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据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湖南、南京、上海、北京、深圳等11地先后宣布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例如,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18日发布《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关于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公告》,提到“2024年5月18日(含)之后新发放的贷款,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为2.35%和2.85%”。

  “此次针对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的调整,体现出监管部门对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决心,政策调整后首付比例、房贷利率均将处于历史低点,进一步降低居民购房的首付门槛及购房成本,有望提振居民购房意愿。”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

  据了解,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落地以来,多地因城施策,下调或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根据央行公布数据,截至3月末,全国343个城市(地级及以上)中,75个下调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64个取消了下限。业内人士表示,本次央行取消全国层面房贷利率下限,政策利好扩展至二套房,预计将有更多城市下调房贷利率,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房贷利率下调空间也有望打开。

  在降低居民购房门槛、提振住房消费的同时,扎实推进保交房和消化存量商品房也是接下来房地产工作重要发力点之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在17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要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防范处置烂尾风险,进一步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推动消化存量商品住房,城市政府坚持‘以需定购’,可以组织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一部分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董建国表示,同时要妥善处置盘活存量土地。

  “这也是为消化存量在售新房,纾困资金链、减轻债务压力,从而更好地落实开发商保交房的主体责任。”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会议特别强调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房地产管理新模式、长效机制,也是推进保交房最重要的抓手。“具体来说,以建立项目‘白名单’为契机,强化住建部门和金融部门合作,尽可能推动更多项目向合规项目转化,从而实现项目‘应进尽进’‘应贷尽贷’。”

  此次中国人民银行拟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据介绍,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规模3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4次。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全国性银行。银行按照自主决策、风险自担原则发放贷款。人民银行按照贷款本金的60%发放再贷款,可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

  “作为新创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激励21家全国性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向城市政府选定的地方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支持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介绍说。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新工具对于房企库存房源的收储和去化、更好满足保障房建设等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加快推进“以购代建”工作。

  展望未来,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预计房地产行业将继续适应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变化、供求关系和长期趋势的变化,由总量扩张转为存量上的改造、消化和增量上的提质、优化相结合。

  “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重点工程建设将和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优化调整结合,预计将成为推动优化房地产行业结构、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新抓手。”庞溟说。(记者 陈涵旸)

编辑:薛艳真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