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秸秆经纪人眼里的“金疙瘩” 让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
时间: 2024年09月14日15:54         

  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欣 通讯员 汪心怡 杨凯

  9月,平整广袤的土地迎来丰收,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忙碌,搂草机将散落的秸秆搂成行,打捆机紧跟着收草打捆,全程作业一气呵成。在已经收割完的田地里,散落的秸秆经过搂草机、打捆机的整理、压缩、捆绑,变成一个个整齐均匀的圆柱形草捆。

  “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在明港镇信阳麦丰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赵海洋看来,这话放在秸秆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在他临时租用的场地上送秸秆的货车正等待着装车,院内的料场上,成捆的秸秆堆积如山。

  就明港而言,全镇4.8万亩水稻收割后,除了大批量的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收储利用已经渐趋成熟。这些离田的秸秆随之分流到不同的生产场景,在菌菇种植企业、稻草编织车间、板材加工厂、生物质发电厂等处,完成一次次精彩的变身,也实现着一次次价值的提升。

  “刚开始做的时候,还担心秸秆不好销售,不能赚钱,几年做下来发现,收购秸秆能‘解锁’农民清理秸秆的‘心头愁’,农民积极性都很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相当可观,我们也多了一条赚钱的门道。这几年,我也相继购入了18台大小拖拉机、楼草机、打捆机等农业机械。”赵海洋介绍道。

  赵海洋的公司每年能收储10万亩秸秆,约在2万吨。其中1.5万吨与畜牧公司签订了回收合同做为饲料销往饲养场,此外还有5000余吨用来加工成防滑草垫。

  秸秆经纪人搅“活”了秸秆收储市场,随着不断壮大的秸秆经纪人规模,逐渐形成高效便捷的秸秆收储模式,无疑提高了秸秆离田的速度和利用率,又缓解了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收储瓶颈。

  明港镇将持续推广秸秆打捆离田模式,不断探索“秸秆+”模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让“环境包袱”变成“绿色财富”,让秸秆的离田路更通畅。


编辑:王丽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