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全国人大:文物保护法修订拟增加规定鼓励公民、组织合法收藏
时间: 2024年11月05日09:57         

  近日,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根据各方建议,草案三审稿增加规定,国家鼓励公民、组织合法收藏,加强对民间收藏活动的指导、管理和服务。

1.png

  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合法收藏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通过收藏、展示和研究文物,可以加深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2.png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近年来,随着文物市场的活跃和公众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提升,民间收藏活动日益增多。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管,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非法收藏、交易行为也随之出现,对文物保护构成了威胁。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引导民间收藏活动走向规范化、合法化成为当务之急。

3.png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在政策制定之前,我们要知道,民间收藏个人或组织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濒临消失的文物和藏品在民间藏家和民间收藏组织的努力下得到了留存和传播。这些藏品不仅记录了历史,还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财富。通过民间收藏个人和组织的活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弘扬,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4.png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不仅如此,民间收藏组织和个人还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彼此可以分享自己的收藏经验、展示藏品,并通过与其他收藏爱好者的互动,增长收藏知识,陶冶情操。这种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还促进了个人素养的提升。特别是一些非国有博物馆的日常活动更是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收藏的藏品与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紧密相连,通过交流和研学活动,使更多的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5.png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我认为,国家和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个人、组织合法收藏活动,并大力支持个人、收藏组织的文化交流合作行为,通过展示和分享收藏品,增进公众对文物艺术品了解和尊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如文物鉴定、修复、拍卖等,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6.png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国家支持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收藏活动,更能够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7.png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的基本观念,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收藏和利用文物资源,是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行为;文物保护法修订拟增加规定鼓励公民、组织合法收藏,是为了更好保障文物市场健康发展,是加强文物保护、促进文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8.png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旨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确保文物安全,但是合法收藏举措可能导致文物数量激增,给政府的管理和监管带来一定难度;若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可能导致文物资源在公民和组织之间分配不均,出现文物垄断现象。

9.png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作为管理部门,我们要知道: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收藏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管理和维护成本非常之高超乎其他行业标准,一些文物收藏可能面临被盗、损坏等安全风险,个人和收藏组织时刻面临经济损失。

  甚至,个人和组织收藏的部分文物在合法收藏过程中可能被低估价值,导致文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若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个人和组织合法收藏可能导致文物市场出现混乱现象,如价格虚高、非法交易等,这些问题,我们要时刻警惕。

  总体来说,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收藏有助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防止文物被非法破坏或流失,促进了文物活化利用,为文物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渠道,更是推动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10.png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我认为,民间收藏组织和个人在满足个人兴趣、保护传承文化、激发爱国热情、促进收藏事业健康发展以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引导民间收藏组织的发展,为它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共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古陶瓷研究所所长,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创始人 刘一田)


编辑:王丽

关键字: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网、中原经济网、中原融媒、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或信息有误,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4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信息技术中心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