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国传统医药的瑰宝。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瑰宝的高度重视。而针灸则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形成的宝贵遗产。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针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3年8月11日,20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张碧波作为中医针灸的优秀代表,为弘扬中医针灸医术、解除病患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绿树掩映的东风渠畔,郑州张碧波中医针灸医院蔚然耸立,它占地4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大厦建筑中西合璧风格,外观典雅大气,内部中医文化氛围浓郁。9月25日,记者初次来到位于郑州市鑫苑路2号的郑州张碧波中医针灸医院时,很多患者正在排队候诊,治疗室的病床上躺着年龄不一的患者。只见张碧波院长手持银针对一个个患者不同穴位施治,银针舞动,或腰部,或胳膊,或耳根……部位各异,不一而足。另一间治疗室,患者正在做艾灸治疗,烟雾缭绕,艾香扑鼻!粗略一看,各个治疗室有大约300多患者。据该院行政院长刘娟介绍,患者每天要做两次针灸。综合下来一天门诊量是600多人次,一年下来就是20多万人次!这个数据在民营医院应该是位居前列!
那么,张碧波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达到这样的成就呢?10月14日,记者再次来到郑州张碧波中医针灸医院,张碧波院长在为病人治病间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学医之路:世家传承深 名家教授强
“我祖籍信阳,属于中医世家,祖母是老中医,在老家行医看病,由于医术精湛,成为名扬四方的医学名家。我父亲继承了家学,在家乡行医。把中医针灸发扬光大,是主治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专科医师。也许是天赋亦或是遗传,我从小就对中医针灸特别有兴趣。三四岁时就拿着银针玩,五六岁就在父亲的胳膊上扎穴位,开始练习中医基本功,学习中医经典,背口诀。渐渐地,从喜欢到热爱再到执著。十几岁时,就开始跟着父亲行医。我读的大学是北京中医院,当年由于对中医具有一定的基础,特别喜爱研究中国传统医学针灸,再加上勤奋好学,逐步形成了对针灸医疗的一套独家理论。加之人品也比较醇厚,深受中医大师赵清理青睐,遂于1992年拜国医圣手、苍生大医赵清理先生为师,成为他的关门弟子。赵先生曾经给国家领导人治过病,以超群绝伦、出凡入胜的医术著称。拜师之后,我更加潜心研习医理、药理,兼容各派技法,使自己整体医术有了很大提高。”62岁的张碧波语速很快,思维跳跃,神采奕奕,他开门见山介绍了自己的学医历程和家世!
说起针灸,张碧波认为,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5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常用到的是艾条灸。
针灸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能够治病,还能起到预防作用,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就是非药物疗法,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针灸是中医精髓灵魂,是纯净的自然健康疗法,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疗法,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张碧波是一位中医典籍的书痴,也是一位学习无止境的针灸医术迷。他毕业以来,从没有放弃学习,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钻研中医针灸典籍并在实践中运用,可以说,张碧波是一个日拱一卒的终身学习者。生活中,张碧波把针灸调理身体日常化,平日儿子在身边时他就让儿子给自己治疗,儿子不在时就自己用针给自己治疗,通过这种天天自我针灸的学习养生方式,这也许是他比同龄人看起来更年轻的原因之一吧!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它将全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节、五官七窍联系起来,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当身体某部位发生病变时,都会影响经络的功能,针灸的原理就是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抵御外邪,增强免疫力。”张碧波解释自己中医针灸治病的机理。
旅医之途:欧美为基点 扬名在德国
1995年,受邀参加中医国际会议回来不久的张碧波,决定把中国的传统中医绝学——针灸发扬到西方欧洲,他选择了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并在德国设立了针灸中医医院。
德国患者起初对针灸是持怀疑态度,可看到当地一些患者通过针灸得以痊愈后,都感到不可思议又不得不相信。于是张碧波在德国的针灸中医医院一时声名鹊起,成为当地的一种“风景”,他的医院常常是排队候诊!由于张碧波医术精湛,医德厚重,急公好义,深受当地民众喜欢。一些德国的医生也先后拜张碧波为师。截至目前,他收了德国徒弟十几人,为中国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和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途径。
自2003年至2010年,张碧波先后在德国、法国、美国讲学行医,把针灸医病技术播撒到西方医疗高地,为中医传播尽到了一个国人的力量。
张碧波继承中医家传四十余年,自中医学院毕业至今一直致力于中医针灸临床事业。在张碧波看来,中医的针灸和药物应该是并重的。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书中,其中的一半《灵枢经》主要讲的就是针灸。
针灸中医在施治过程是直达病灶,疏通经络,通过针灸打通淤堵寒湿,从而达到靶向治疗效果。而其他医院在施治方面,看到病灶器官出现问题时,开出的药物对肝胃肾病灶都有疗效,可患者只患有一种病疾,他们却开了很多种药,以至于这些药在服用后不能靶向治疗,药效递减,疗效不佳,不能及时解决患者病疾,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看病费用。浩浩荡荡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医针灸和中药是治疗疾病的主体,为历代中国人繁衍生息、健康生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行医之本:爱心与慈善 针灸为初心
郑州张碧波中医针灸医院2019年9月21日注册成立,成立3个月就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很多民营医院在此期间大多关闭,不再开展医疗服务。可郑州张碧波针灸医院却勇敢“逆行”,为周边群众服务。从医院成立至今,张碧波以高超的诊治技术、亲民的治疗费用、绿色安全的针灸医技,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就医患者越来越多,口碑越来越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的力量再一次得到了证明。张碧波认为,新冠肺炎的引起,从中医角度来看就是外邪犯肺、逆传心包的典型症状。当时,医院每天坚持熬制上千服中药免费为四个学校师生发放,为居民发送制好的中医药饮,同时张碧波还积极申请到武汉抗疫,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但也体现了他勇于奉献的精神。因为各种善行和义举,郑州市金水区慈善总会给张碧波中医针灸医院颁发了荣誉证书。
“他看不得病人无钱医治,只要能解除患者病痛,恢复健康,总会为患者减免费用。他还非常敬业,每天为数百个病人施治,在2000多平方米的多个治疗室来回穿行,每天十多公里,一天下来累的饭都吃不下!”张碧波的徒弟韩苗苗医生为师父的爱心和敬业精神深为感佩!
张碧波表示,当今社会,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中国医学典籍,学会、学通、学精,一个方子打天下。张碧波举例说:肩膀疼、头晕等部位症状,多是活血化瘀、补气血方面的问题,一个穴位联系着人体几个经络,一旦这个穴位通过针灸和手法打通了,其症状自然消失。但是如果一个人身体体质弱,其疾病就会恢复得慢一点,我们要给患者调理身体,让他气血逐步恢复,一般情况患者不超半月,其疾病就会痊愈。
而曹海霖就像专门为张碧波一个方子打天下的生动注释。30岁的曹海霖是平顶山人,在郑州一家货拉拉公司当司机,今年9月份在健身馆健身时意外受伤。他到一个推拿按摩馆治疗,结果越治越严重,腰都直不起来,非常痛苦。张碧波院长根据他的情况实施针刺,一针下去曹海霖就恢复了正常,腰马上挺起来了,健步如飞。治疗费仅仅100多元。曹海霖由衷地说:“非常感谢张碧波院长为我解除了病痛,并且收费这么低,太感谢了!”
据了解,曹海霖的这种情况只是众多患者的代表之一。
传承发展:一针一乾坤 国粹续华章
一脉知所有,一穴一针灸。中医,博大精深,却讳莫如深。中医人,精耕博采,却神秘莫测。中医真有那么神秘吗?其实不然。中医,可以走进千家万户;中医人,在安静氛围里为患者传递着的是一份有温度的力量。
古代的大医,治疗疾病时往往都是针药并用,在针力不及的情况下用药,在药力不及的情况下用针,但是到了近代却出现了重药轻针的趋势,中医也就分为了主针派和主药派。他说:“像我的老师赵清理,就是主药派,而我则是主针派。其实穴位就是对人体来说最好的‘药物’,每个穴位也是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穴位组成就是我们的针灸处方,没有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我的老师赵清理学术上主张承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经。他创新发展中医郁证学说,编撰《临证心得选》《中州古今医家评传》《当代名家论经方用经方》多部著作,体现了他极具特色的学术观点。我继承发扬了赵清理老师的创新精神,是针灸界第一个提出‘以针代药,引药归经’针灸理论的人,这个理论来自我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在张碧波看来,针灸在治未病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而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中和、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上之下之,摩之治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
针灸名医张碧波四十多年为百姓除病痛,为慈善献真心。毫针微芒,洞见生命力量,经络相通,承载健康希望。以诚挚匠心,探颐索隐于古法针灸之间,践行医者誓言,护航每一位患者的身体健康。思索于脉之浮沉,提捻于穴之银针,温灸于艾之烟火,推拿于络之纵横。正如作家冰心所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也许这正是对张碧波多年行医的写照!(贾志安)
编辑:薛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