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王召峰 陆明凯
“大爷,有我扶着您,您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每天多走一点,很快就能康复了……”近日,在鲁山县中医院康复科康复大厅内,医护人员正熟练地为患者张某做着康复训练,独特的中医技术治疗效果让患者家属赞叹不已。
“自创建‘两专科一中心’(康复医学科、儿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项目以来,鲁山县中医院持续推进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让中医药技术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服务需求。”鲁山县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帅庭说。
驱动中医适宜技术引擎,赋能基层医疗新效能
“我参加过3次鲁山县中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举办的培训班,不仅系统学习了丰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理论知识,更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这里老年患者和疼痛患者比较多,中医药适宜技术很实用,用药少,见效快,乡亲们都很喜欢。”该县磙子营乡韩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树胤现在他每天要开展4-5次中医药适宜技术。
据鲁山县中医院医务科主任李转介绍,该院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确定了9名培训讲师,通过举办培训班集中培训,采取理论授课与现场演练相结合的模式,先后开展了5类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针刺类:毫针、腕踝针、穴位注射;推拿类:经穴推拿;刮痧类:铜砭刮痧;拔罐类:留罐、闪罐、走罐;灸类:悬灸、隔物灸),累计培训全县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生、乡村医生447人。
中医康复专长领航,精准施术重塑生命之光
“康复治疗介入越早愈后越好。我们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协同,让康复治疗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贯穿全过程,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康复医学科主任马松雅说。
去年10月,鲁山县露峰街道叶茂庄村68岁的刘大爷在家看电视时突然右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含糊不清,家人发现后匆忙送到鲁山县中医院。医院脑病科、康复医学科联合会诊,查体右侧肢体肌力0级,急查头颅CT,诊断为脑梗死。马松雅与患者家属协商后,决定使用针灸率先进行介入治疗,通过头针、体针辩证取穴配合行针,第一针扎完患者便能开口说话,行针完毕后患者右侧肢体已经可以勉强抬离床面,肢体肌力恢复到了3级。患者在院康复治疗期间,给予患者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配合运动治疗、物理治疗等康复训练,不到半个月刘大爷就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身体功能基本恢复。“是医院及时的救治与精心的康复,让我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能自己走路啦。”刘大爷出院时感激地说。
马松雅说:“康复治疗就是修渠补水,这个病人能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和恰当地介入针灸疗法,把握住了最佳康复时机和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有很大关系。
康复医学科于2019年正式启动专科化建设,科室立足于中医药特色差异化发展,先后开展了针灸、穴位注射、艾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40余种,科室平均每日住院人数近150余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100%以上,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扩大。
传承中医精髓引领特色发展,施仁术妙方护患儿安康
“真是太感谢王亚飞主任了!本来都不抱希望了,没想到经过中药调理,孩子的病不仅好了,身体与同龄的孩子也更为健康。”一位患儿母亲王某激动的说。
王某的孩子在1岁的时候频繁出现咳嗽、喘息,多次在县、市级医院住院治疗,严重的时候出现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诊断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王某为了给孩子看病,基本走遍了省内各大医院,前后几年一共花费了二十多万元仍不见好转,每年喘息都要发作几次,活动耐受力明显下降,平时在家雾化治疗,严重时住院治疗。
2021年,王亚飞外出学习回来后听说了这个病人,就主动联系到王某,建议使用纯中药进行调理。从一天一副中药到三天一副,再到一周一副,经过两年时间的漫长调理,王某的孩子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不咳也不喘了,脾胃也好了。
该院儿科是河南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分中心,专业细分,涉及有呼吸、消化、紫癜、生长发育、治未病等方向。“我们科室非常注重中医中药及中医特色适宜技术在患儿治疗过程中的运用,对于轻中度患者基本不做大型检查、不输液。并且随着人们对中医认识的提高,中医药在儿科使用率越来越高,门诊病人中医药使用率在70%以上,住院病人达到100%。”提起科室的发展王亚飞主任信心满满。
“通过‘两专科一中心’建设的深入实施,鲁山县中医院的优势专科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该项目还有效指导、规范了基层中医药服务,提高了乡镇、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马帅庭说,“接下来,我院将继续以‘两专科一中心’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名医、名科、名院’建设,走好‘突出中医药特色,中西医并重,精中医、强西医、增强综合实力’的道路,为群众提供更加独特、较为专业的中医药服务。”
编辑:薛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