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新生儿期是婴儿生命中最为脆弱的阶段,由于新生儿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因此常见病症时有发生。
一、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50%~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两周内会出现皮肤发黄的现象。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善,无法有效代谢体内的胆红素,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累,从而使皮肤和眼白部分呈现黄色。
早期识别:黄疸通常出现在面部、巩膜等部位,严重时可扩展至全身。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5-7天达到高峰,10-14天逐渐消退。若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持续不退、退而复现,或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护理知识: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奶次数、促进排便等方式帮助宝宝排出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病理性黄疸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光疗或药物治疗。家长可每天带宝宝晒太阳15-30分钟,但应避免直射眼睛和过长时间暴露。
二、尿布疹
尿布疹,也称婴儿红臀,是由于尿布区域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闷热环境中,受到尿液和粪便的刺激而引起的皮肤炎性病变。
早期识别:尿布疹表现为臀部与尿不湿接触区域的皮肤发红、发肿,甚至出现溃烂、溃疡及感染。
护理知识:预防尿布疹的关键在于保持宝宝臀部皮肤干燥清洁。家长应使用亲肤透气的尿不湿,并经常更换;每次换尿不湿时,用温水清洁患处,并让宝宝屁股风干一会儿;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湿巾擦拭。一旦宝宝出现尿布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护臀膏或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
三、肠绞痛
肠绞痛是新生儿常出现的现象,多发生在夜间,表现为宝宝突然性大声哭叫,手握拳状,膝盖缩起,喂食奶水及安抚均不起作用。
早期识别:肠绞痛通常发生在宝宝出生后2-4周,持续至3-4个月大时逐渐缓解。
护理知识:家长可采用排气操帮助宝宝排出肠胃中过多的空气;用布包着热水袋轻轻敷在宝宝肚子上,注意温度不能过高;喂奶时要确保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或奶嘴,避免吸入过多空气。若宝宝在哭闹的同时出现体温升高、脸色异常、反复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四、肺炎
肺炎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或化学刺激物等因素引起的一种肺部炎症,新生儿由于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感染。
早期识别:肺炎的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疲倦、畏寒等。新生儿肺炎可能表现为精神差、奶量下降、鼻塞鼻翼扇动、呼吸急促、呛奶吐奶、青紫、口吐沫、三凹征等症状,并伴有发热或体温不升。
护理知识:预防新生儿肺炎的关键在于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勤通风;接触宝宝勤洗手;避免宝宝接触有感染风险的人群;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一旦宝宝出现肺炎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五、发热
新生儿期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发热。
早期识别:新生儿发热时,肛温超过37.5℃,腋温超过37.2℃。
护理知识:新生儿发热时,家长应松解宝宝的包被,让其体表肌肤尽快散热;观察宝宝精神反应,吃奶情况;尽量不要自行使用退热剂,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本身不完善,退热剂可能导致体温下降过快,造成脱水甚至危及生命。出生不足50天的宝宝如有发热情况,尽快及时就医治疗。
新生儿常见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需要家长的细心观察和科学应对。家长应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密切关注宝宝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确保宝宝的健康成长。
(张景楠 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