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心肺功能障碍成为困扰众多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常见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引发的心肺功能下降,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急性发作和住院风险。对于这类患者而言,科学有效的居家康复管理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患者改善心肺功能、延缓疾病进展、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今天我给大家做一期科普,希望大家从中获益。
一、了解心肺功能障碍的常见表现
心肺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常出现活动耐力下降,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散步时容易感到气短、喘息;休息时也可能存在胸闷、心悸等不适;夜间睡眠时可能因呼吸困难而憋醒,需要垫高枕头或端坐呼吸。部分患者还伴有下肢水肿、乏力、头晕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意味着心肺系统已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的代谢需求,需要通过居家康复管理进行干预。
二、居家康复管理核心要点
(一)科学运动康复
运动是改善心肺功能的关键,但老年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拳、八段锦较为适合,此类运动可增强心肺耐力,促进血液循环。建议每周进行3 - 5次,每次20 - 30分钟,循序渐进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同时,呼吸训练也不可或缺,缩唇呼吸法(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和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能有效改善肺通气功能,每天练习3 - 4组,每组10 - 15分钟。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胸痛、严重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必要时就医。
(二)合理饮食调节
饮食上需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减少盐分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避免食用咸菜、腌肉等高盐食物,以防加重心脏负担和下肢水肿;控制脂肪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减少因用力排便增加心肺负担的风险。此外,要注意控制饮水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防止血容量增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还需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三)规范药物管理
老年慢性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规范用药是病情稳定的基础。家属应协助患者建立用药清单,明确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和方法。设置用药提醒,如使用手机闹钟、药盒分装等方式,避免漏服、错服药物。同时,要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服用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血症,需定期监测电解质;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心率过慢,要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定期复查时,携带用药清单与医生沟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四)日常生活护理
保持居住环境舒适,室内温度控制在22 - 24℃,湿度维持在50% - 60%,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日常活动中,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时间。穿衣以宽松、舒适、保暖为宜,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同时,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此外,戒烟戒酒,远离二手烟环境,减少对心肺的刺激。
(五)心理与睡眠管理
长期患病容易使老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负面情绪又会加重病情。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丰富精神生活。睡眠质量对心肺功能恢复也十分重要,营造安静、黑暗、凉爽的睡眠环境,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若存在睡眠障碍,可通过听轻音乐、睡前泡脚等方式促进睡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助眠药物。
三、病情监测与应急处理
患者及家属要学会监测基本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建议每天定时测量并记录。关注症状变化,如气短、胸闷、水肿等症状加重,或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增多等新症状,需及时就医。家中可配备简易的制氧机,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可适当吸氧缓解症状。同时,牢记急救电话,熟悉附近医院的位置,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获得医疗救助。
总之,心肺功能障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居家康复管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康复方法、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密切的病情监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让老年患者在家中也能享受健康、有尊严的生活。
(科普作者姓名:冯娟娟,现职称:副主任医师,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