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输尿管结石较为常见。很多人对它却了解有限,今天就为大家全面科普一下输尿管结石的诊治相关知识。
一、认识输尿管结石:输尿管是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细长管道,主要功能是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到膀胱。当尿液中的某些物质,如钙、草酸、尿酸等浓度过高,析出结晶并逐渐聚集,就可能形成结石。结石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可能如沙子般细微,大的则可能像玉米粒甚至更大。
二、输尿管结石的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1.疼痛:这是输尿管结石最典型的症状,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常被描述为“肾绞痛”。疼痛部位通常在腰部或腹部,可向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放射。疼痛呈间歇性,发作时患者往往痛苦不堪,坐立不安。这种疼痛是由于结石刺激输尿管,引起输尿管痉挛所致。
2.血尿:结石在输尿管内移动,会损伤输尿管黏膜,导致出血,血液混入尿液中,就出现了血尿。有些患者肉眼即可看到尿液呈红色,称为肉眼血尿;有些则需要通过显微镜检查才能发现尿液中的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
3.尿频、尿急、尿痛:结石刺激输尿管下段的膀胱壁段,可能会引起膀胱刺激症状,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每次尿量却不多,排尿时还会有尿道灼痛的感觉。
4.恶心、呕吐:输尿管与肠道有共同的神经支配,当输尿管结石引发疼痛时,会刺激神经反射,导致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突然发作的剧烈腰痛伴血尿,应高度怀疑输尿管结石,需及时就医。
三、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有以下几点:
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频率等,以及是否有血尿、尿频、尿急等其他症状。同时,还会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腰部和腹部,看是否有压痛、叩击痛等。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能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尿酸、草酸等成分。红细胞增多提示可能有泌尿系统出血,很可能与结石有关;白细胞增多则可能意味着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结石梗阻尿路容易引发感染。
肾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脏的功能是否受到结石影响。如果结石导致尿路梗阻,肾脏排泄功能受阻,血肌酐和尿素氮会升高。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且常用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的结构,发现结石的位置、大小。对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由于肠道气体干扰,可能显示不太清晰,但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和肾结石,诊断准确率较高。
腹部 X 线平片:约 90%的输尿管结石在 X 线平片上可显影。通过 X 线平片,可以初步判断结石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不过,一些较小的结石或透光性结石(如尿酸结石)可能无法在 X 线平片上显示。
CT 检查:CT 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非常高,能够发现很小的结石,还可以清晰显示结石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一些难以诊断的输尿管结石,CT 检查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于 X 线平片不显影的尿酸结石,CT 能准确诊断。
四、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有以下几个方面:
治疗方法主要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数量、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选择。
1.保守治疗:对于直径小于 0.6 厘米的结石,且表面光滑、结石以下尿路无梗阻时,可以尝试保守治疗。
大量饮水:每天饮水量应在 2000 - 3000 毫升以上,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尿液的冲刷作用有助于结石随尿液排出体外。
药物辅助: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如坦索罗辛等α受体阻滞剂,它可以松弛输尿管下段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还可能会根据患者的情况使用止痛、抗感染药物,缓解疼痛和控制感染。
适度运动:进行一些跳跃运动,如跳绳、上下楼梯等,有助于结石的移动和排出。
2.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适用于直径小于 2 厘米的输尿管结石。通过体外冲击波聚焦,将能量集中作用于结石,使结石粉碎成小块,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这种方法无需开刀,创伤较小,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治疗后,患者需要多喝水、多运动,促进结石碎片排出。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尿、疼痛等并发症,一般通过对症处理可缓解。
3.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对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尤其是体外冲击波碎石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医生通过尿道插入输尿管镜,经膀胱到达输尿管,找到结石后,利用激光、超声等碎石设备将结石击碎并取出。该手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但可能会有输尿管黏膜损伤、感染等风险。
4.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主要用于治疗较大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或合并肾结石的情况。在腰部建立一个微小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将肾镜插入肾脏和输尿管,进行碎石取石。这种手术相对复杂,创伤比输尿管镜手术大一些,但对于复杂结石的治疗效果较好。术后需要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总之,输尿管结石虽然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但只要及时发现、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健康。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均衡饮食、适当运动,预防输尿管结石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
(科普作者姓名:褚校涵,现职称:副主任医师,单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室: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