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正文
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心肺复苏术
时间:2025-03-28 09:58:44    来源:河南经济网    

查看证书

  在生活中,心脏骤停的悲剧时有发生。也许是在熙熙攘攘的街头,也许是在安静的家中,当一个鲜活的生命突然面临心跳、呼吸停止的绝境,我们该如何伸出援手?此时,心肺复苏术(CPR)就是能创造生命奇迹的关键技能。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和它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环境安全:在实施心肺复苏前,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对施救者和患者均安全。迅速观察周围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如火灾、漏电、交通危险等。若有危险,应尽快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地带,避免在施救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这一步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保障整个急救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

  2.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轻拍患者双肩,并在其双耳旁大声呼喊:“喂,你怎么了?”观察患者有无应答、肢体活动等反应。同时,俯身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有无气流,眼睛看向患者胸部,观察有无起伏,判断时间为5 - 10秒。若患者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需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同时开始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让患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施救者跪在患者一侧,两膝分开,与肩同宽。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另一只手叠放在这只手上,双手紧扣,手指翘起,避免接触胸壁。利用上身重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 - 120次。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保证心脏有足够的血液回流。如此反复进行,不可中断,直到AED到达或急救人员接手。

  4.开放气道:在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需开放患者气道,以保证气体能够顺利进入肺部。常用的方法是仰头抬颌法,施救者一只手放在患者的前额,用力向后压,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患者下颌骨下方,向上抬起下颌,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和地面垂直。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患者颈部。

  5.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施救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后,用自己的嘴严密地包住患者的嘴,缓慢吹气,每次持续1秒以上,观察到患者胸廓有明显起伏即可。吹气完毕后,松开捏鼻的手指,让患者胸廓自然回缩,排出肺部气体。接着进行第二次人工呼吸,然后再继续进行30次胸外按压,如此按照30:2的比例循环进行,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急救人员宣布患者死亡。

  二、心肺复苏术的现实意义

  1.抓住黄金救援时间:心脏骤停发生后,每延迟1分钟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率就会下降7% - 10%。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的这段时间,现场目击者如果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就有可能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生命机会。例如,在一些公共场所发生的心脏骤停事件中,路人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充分说明了心肺复苏术在黄金救援时间内的关键作用,它是延续生命的希望之光。

  2.提高院外急救成功率:大部分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而目前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极低。推广心肺复苏术,能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在关键时刻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急救措施,从而提高院外急救的成功率。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实施心肺复苏,就有可能改变更多患者的命运,让更多生命在危急关头得以挽救。

  3.增强社会急救意识:普及心肺复苏术不仅仅是传授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整个社会的急救意识。当人们了解到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后,会更加关注身边人的健康,在面对突发紧急情况时不再惊慌失措,而是能够冷静应对。这种社会急救意识的提升,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安全、互助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4.降低意外伤害死亡率:除了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在溺水、触电、严重创伤等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的意外伤害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恢复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减少因这些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掌握心肺复苏术,就等于为身边的人增添了一份安全保障,在意外来临时有能力给予他们最及时的救助。

  总之,心肺复苏术是一项简单却又极其重要的急救技能,它的操作方法并不复杂,却蕴含着巨大的生命能量。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实施心肺复苏的紧急情况,掌握这一技能,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一条生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让我们积极学习心肺复苏术,为生命保驾护航,让更多的奇迹在紧急时刻发生。

  (科普作者姓名:林燕棉,现职称:讲师,副主任护师,单位:珠海市卫生学校)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